第25節:説官2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然而“滄海橫,方顯出英雄本”堪稱英雄的,十八路諸侯中只有曹。雖然他在當時的力量,確實不足以稱雄於天下,也不足以打敗任何一個強者。《三國演義》第6回這樣記載:卻説卓將趙岑,見卓已棄洛陽而去,便獻了汜水關。孫堅驅兵先入。玄德、關、張殺入虎牢關,諸侯各引軍入。

董卓已經放棄洛陽,趙岑又獻了汜水關,劉、關、張殺入虎牢,這樣的形勢,可説是好而又好。於是曹來見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袁紹,對他説:“今董賊西去,正可趁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何也?”紹曰:“諸兵疲睏,進恐無益。”曰:“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諸公何疑而不進?”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遂自引兵萬餘,領夏侯、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星夜來趕董卓。

這段話寫得很有深意。曹孟德之心之態之行之見,躍然紙上。然而,他不能説服袁紹,也不能説服其他各路諸侯。他要進兵,人家不動,不動還有理由,理由是什麼呢?

“諸兵疲睏,進恐無益。”這成什麼話?此時此刻,諸侯軍勝而董卓軍敗,諸侯軍疲睏,難道董卓軍就不疲睏嗎?或者也可以這樣説,雙方都疲睏,那麼誰更疲睏呢?何況,戰爭乃生死之事,若因疲睏而縱敵遠去,那要戰爭做什麼呢?很顯然,這理由是站不住的。然而還有新理由,即“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要説輕動,那麼十八路諸侯舉義旗的時候,或者可以説是輕動,汜水關前與華雄手之時或者可以説是輕動,虎牢關前與呂布大戰的時候,或者可以説是輕動。現在華雄已死,呂布已敗,董卓棄洛陽而走,正是天賜良機,反倒成了輕動。中國人善用託詞,有些託詞,不但別人聽了可笑,自己説來似乎也不是人話。然而,為着某種私利,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你覺得可笑,他偏能嚴肅得臉上滴水;而且這些謬論説得多了,彷彿也就成了真理。

眾諸侯異口同聲,並非沒有真的勇敢者,而是利令智昏。袁紹雖身為盟主,但他既沒有能力不失時機地做出決策,就更不能去説服別人了。

難怪曹大怒,不憤然叫道:“豎子不足與謀。”於是孤軍深入,追殺董卓去了。對此,宗崗也曾批評説:“是壯舉,不是輕動。”其結果是,曹吃了敗仗,還險些丟了命。這時候,袁紹先生的雅量來了。他不再提過去的事情,而是令人將曹“接至寨中,會眾置酒,與解悶”然而,曹的煩悶,是這一次小敗所造成的嗎?袁紹可謂不知曹公之心者也。於是曹憤而言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