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説官2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體説來,開國皇帝有為的多,而亡國皇帝表現好的少。這並不是説勝者為王敗者賊,而是説,身為亡國之君,畢竟在責難逃。但那些未曾成年的小皇帝應該除外。而中國曆代,偏偏小皇帝不少,這不僅是他們的個人悲劇,尤其是那種社會文化體制的悲劇。
以六大名著為文本研究開明皇帝問題,主要的對象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最特別的人物則是曹,而曹
偏偏沒有做過皇帝。他自己不做皇帝,但並非沒有這想法,他的辦法是仿效周文王,自己開基業,把皇帝留給兒子去做。以他一生行事而論,把他作為開基的帝王看待,也是可以的。有趣的是,做皇帝的雖然只能是一個人,但開基立業的卻不止一個人。這實在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辦到的。當然,為首的,責任多,貢獻多,影響也更大,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就是一概而論,也各有各的行為方式。有處在一線,萬事親理的;也有處在二線,把軍事重任委託於他人的;還有兼而有之的。但無論如何,他們都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説不上開基,也説不上立業。
要説東漢末年,天下真是亂得可以。從早期情況看,最有實力的集團,不是曹氏集團,不是孫氏集團,更不是劉氏集團。董卓在時,他的勢力最大,董卓死後,還有李、郭汜。又有袁氏集團,一個是袁術,已有獨霸一方的實力;一個是袁紹,更是羣雄割據中最具實力與影響的人物。所以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才要推他做盟主。此外,馬騰、韓遂、張濟、張繡,還有呂布、劉表以及公孫瓚等,加上劉璋、張魯,當真羣雄割劇,天下大亂。然而,獨曹能平定北方,取天下2/3的人口、土地;獨孫氏三代虎踞江東,可以與曹、劉成鼎足之勢;獨劉備能佔據蜀地,且常與曹氏集團成對攻態勢。不能不説,這三大集團,特別是它們的決策者們有着不同凡響的政治表現、軍事表現和社會表現。這裏擇要言之。
1。一個好的戰略定位,勝過千軍萬馬戰略既包括政治戰略,也包括軍事戰略。二者可分可合,統而言之,可説是發展戰略。
曹、劉、孫三方各有自己的戰略,而且這些戰略,從總體上看都是成功的,他們的勢力在初始階段,甚至中期階段,雖然並不是最強大的,然而戰略對頭,定位準確。那些當時的強者,如袁紹、呂布、袁術、劉表之,因為戰略不明,或者定位不對,很快由強轉弱,乃至由盛轉亡。
曹、劉、孫三家的戰略定位各有特⑴曹
的戰略定位解析曹
的戰略,乃是其中的最成功者。當然這裏也有主、客觀等各種因素起作用,但曹
目光遠大,顯然是一個重要原因。想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間雖有曲折,董卓終於大敗。董卓方敗,十八路諸侯便內訌四起,有袁術與孫堅的矛盾,有孫堅與眾諸侯的矛盾,有袁術與劉、關、張的矛盾,也有其他各路諸侯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但董卓既敗,便給了十八路諸侯一個極好的歷史機遇—此時不滅董賊,還要更待何時?此時不安天下,卻又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