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説官2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之初意,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而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竊恥之!”紹等無言可對。既而席散,見紹等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自引軍投揚州去了。

的這一番話,也是一個戰略,但不見於史書,而且那形勢與安置多少有些劉邦伐楚的味道。但從此以後,曹就有了更切實際的想法了,這是後話。曹追擊董卓,雖然吃了敗仗,但從政治和戰略方面考慮,曹並非失敗者,而是勝利者。真的失敗者乃是袁紹諸人。這就怪不得評點者要説他們“俱是庸夫”了。但這對曹而言,還不過是牛刀小試。

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辦法説來簡單,但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彼時的割據者,對於皇帝,常常是惟恐避之不及,避之不遠。所謂天高皇帝遠,沒了障礙眼界寬。

別人嫌皇帝,曹不嫌。不但不嫌,還要領兵救駕,而且從救駕之起,便把自己與皇帝牢牢綁在一起,雖然不是盡忠心,但一定要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因為有了這名義,所以往往未曾手,就已經先勝了一籌。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説明曹的志向。

“以令諸侯”就是要統一天下。曹並非不想做皇帝,但他首先想的是統一天下,沒有天下,哪有皇帝,這是他的理念。所以他不像孫堅那樣,見到玉璽便忘乎所以,更不像袁術那樣,以為有個皇帝的名號就可以號令天下。

想當皇帝,但不急於那麼幹。以至於孫權勸他當皇帝,他也不買賬,還説,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

由此觀之,三國時代,要説雄才大略,曹孟德堪稱第一人。

⑵孫權的戰略定位解析三國之中,勢力最弱、創業最難的乃是劉備,最沒有作為的則是東吳,但這是相對於曹、劉而言的。孫權也有自己的戰略,用一句話表示,就是先安東吳、後安天下,或者説先求自安、後安天下。自安就是保住江東,不被別人蠶食或者鯨。有能力鯨東吳的,是曹;可以蠶食東吳的,是劉備。所以孫吳的戰略就建立在與曹、劉的三角關係上。

與蠶食比,當然鯨更為可怕,所以孫權的注意力常常在北面。但蠶食也不能容忍,所以與劉備的矛盾也是連綿不斷,這尤其表現在荊州的歸屬上。結果形成這樣的局面,孫權若不與劉備聯合,那麼,隨時可能有滅頂之災—被鯨的危險。但既與劉備聯合,對劉備又不能放心。實在孫權的天下,一半靠人力,一半靠着長江天險。所謂曹佔天時,劉備占人和,孫權佔地利。但沒有荊州,就沒有真正的地利,所以,在孫權這一面,荊州是一定不能讓劉備長期佔領的;而在劉備那一面,卻又有些顧了西川就顧不了荊州的意思。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