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怯薛军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数月来,尊帝师之计,于俘获宓城之项中寻捷径之途,然宓城之项皆冥顽不化,不为所用,所俘之人,皆求速死!嗟乎!项勇士何其多也,而其主不能用,故有今亡国灭种之事。终有一,怯薛军士获项老妪一人,此人愿为前引。臣与帝师遂引五千锐怯薛军随老妪入谷,进至往生海边。老妪吐隐情:数十年困于瀚海之中,宓城之项已减大半。前者千户镇之役,宓城项倾巢而出,是为决死突围。然千户镇虽屠,壮之士亦折损过半,再无力与我大战。今我大军困之,城内粮草已尽,食马度耳,城内之人只求速死。老妪求生,遂出城为我军所获。帝师曰:“困守孤城,必不长久,宓城指可下矣!”老妪又指往生海边言道:“往生海可大可小,待海子小时,可寻得进入宓城之道路。”不想老妪言毕,天大变,狂风骤起,瀚海之上,电闪雷鸣,豪雨如注,老妪竟为雷击而亡!全军大骇,帝师亦惊惧!片刻,往生海暴涨,方圆几成泽国,臣与帝师及全军命悬旦夕之间。军心大,军士四散奔逃,溺死,践踏无数,若此时项来袭,我命必休矣!帝师于风雨中大呼曰:“诸军勿!死生有命,聚于高处,我将诵经护佑诸军!”大军退之高处,水亦高涨,大军犹困于孤岛之上矣!全军惊骇,帝师不为所动,端坐高丘之上,闭目诵经,诵经之声,传之数里,水至前军之处,全军皆谓此番必死矣!谁想少顷水面不升反降,全军无不倒地跪谢我佛显灵,救大军于倾覆之时!诵经之声,响彻瀚海,天动地。片刻之后,雨过天晴,浓雾散去,使得亲见往生海之真容,水面辽阔,碧波漾,不见边际!

水面稍退,诸将领军回撤,帝师言道:“我得佛祖点化,破宓城就在今!”诸军存疑。少顷,果如老妪所说,水面急降,通宓城之道显。我军疾驰,见绿洲之中果有大城,庙宇巍峨,金碧辉煌,不似人间!绿洲亦凶险,我军折损数百将士,始至宓城下,项虽已式微,然托坚城据守不出,奈何?

又一晨,大雾突降,宓城为浓雾所隐,不得见也!诸军疑惧项乘雾来袭,皆谓佛祖庇佑项,宓城不可得也!帝师却道:“此雾乃佛祖显灵,正助我破城!”于是,帝师简壮之军士十余人,觅暗门而入,宓城遂破!

帝师严令军士勿滥杀,勿抢掠,然城破之时,宓城之项男力战求死,女皆自裁而亡,一时血成河。隗夔百余,凶残之物,帝师以佛理化之。是夜,城中火起,帝师疑惧,命诸军退出,诸军争财货,死者众。

嗣后,帝师命诸军驻于往生海边,搜殓蒙古、项尸骨筑城,以度亡魂。当此之时,诸军恐惧,皆曰:“凶险之地,不宜久留。”帝师曰:“勿惧,我亦在此!我将每诵经,超度亡魂,尔等定然无恙。”帝师见诸军仍疑,又曰:“我见宓城周围尸骨野,数十年将军不得入土,此役我军损失颇多,项几至覆灭,若使两军诸将士沉尸荒野,我辈之罪也!与佛理亦不符,恐佛祖怪罪,暴死不得善终也!”诸军疑惧遂消,一月坛城乃成。一月间,往生海碧空万里,风和丽,不见一丝凶险之象。及工成,大军回师,谷中风又起,鬼哭狼嚎,诸军士皆言帝师神人,必菩萨化身。

我大元天下归心,富有万方,四海八荒,无不宾服,奈何一小小宓城乎?此役,大汉英明,将士用命,帝师犹临危不,屡献奇谋,率军破城,首功也!我不如也!前者,帝师筑坛城,曾暗语我曰:“此城有大玄机也!”我问是何玄机,帝师笑而不语,吾愚钝实不知也!又者,我著书,记此次征战之事,以示后人,以备录国史之用,帝师又曰:“不可,恐有人据此城生变!若记,可刻石以恩并记功,立于往生海之侧。”于是乃有此碑。

大元至元九年秋八月二十三光禄大夫太保中书令刘秉忠书唐风翻译完碑上面洋洋洒洒数千字,倒了一口气:“这真是一篇重要的碑文,记录了一段我们从不知道的隐秘历史,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发现。而这段隐秘历史,对我们找到瀚海宓城,破解它的秘密又留下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你能肯定这篇碑文上写的东西可靠吗?”韩江质疑道。

“我想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一来这篇碑文被刻在这么隐秘的地方,不会有多少人看到,刻碑之人没有必要隐藏什么;二来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刘秉忠,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刘秉忠是谁?”韩江又问道。

“刘秉忠是忽必烈的丞相,是忽必烈早期的第一重臣,他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并谋划奠定了元朝的各种典章制度。所以当我看到碑文下面的落款是刘秉忠时,就非常吃惊,想不到在这荒凉险恶之地,竟然会出现一块刻录刘秉忠文章的碑!再一读开头就更让人吃惊了,里面不但有刘秉忠的自述,还提到了忽必烈和帝师!”

“是啊,我一直想问你,这篇的‘帝师’是谁?”梁媛好奇地问。

“帝师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文字的创立者。”

“你是说八思巴?”

“还能是谁?据碑刻年代显示,那时候八思巴刚刚被忽必烈加封为帝师,所以这里所指的帝师当然是八思巴。”

“这么多大人物都来过这里,真是有些不可思议。”梁媛似乎听明白了碑上的一些内容。

唐风点点头:“是的,更让人吃惊的就是这些大人物居然都来到了这里。我之前说过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并被宓城的项人所袭,坠马受伤,没想到几十年后宓城顽强的项人又引来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碑文第一段就提到了事情的起因。忽必烈因为千户镇被屠,十分震怒,想要御驾亲征,被群臣谏阻。第二年,宓城的项人又袭扰附近州县,于是忽必烈亲率三万怯薛军,会合其他各路大军十万人来攻宓城,帝师八思巴和刘秉忠也一同随扈左右。这段记载印证了我们之前在千户镇的判断,也印证了嵬名大叔对我们提到的古老传说。宓城的项人在西夏灭亡后,仍然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形与蒙古大军周旋了几十年,直到忽必烈时期,终被蒙古大军所灭。但是这段记载又让我产生了两个疑惑,第一个疑惑是我从未看到过史书有记载忽必烈曾亲率大军征讨项——当时他正忙于统一天下的战争,怎么会有大半年御驾亲征这里?”

“我想正是因为忽必烈要开始统一天下的战争,所以必须先解决宓城的项人,以防背后生变!”梁媛推断道。

“很有这种可能。第二个疑惑是,这里是我们进入沙漠戈壁后第一次看到‘宓城’这两个字的地方,也是除了玉屏外第一次在古代文献上看到‘宓城’这个称呼的地方。你们还记得耶律楚材的卷子吗?”

“当然记得!卷子上记载耶律楚材误入宓城,他当时好像…好像并没有称呼那座城市为‘宓城’!”梁媛回忆道。

“是的,不知什么原因,耶律楚材只称呼他看到的那座城市为‘大城’,我想他当时可能并不知道这座城市的真正名字。”

“而到了忽必烈时期,蒙古人已经知道了瀚海中的那座城市叫‘宓城’!”

“唐风,这个‘宓城’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太明白。”马卡罗夫忽然问道。

于是,唐风解释说:“这是个很古老的文字,‘宓’指项民族最早起源于遥远、康静的地方。我想项人之所以将沙漠中的这座古城命名为‘宓城’,可能是有某种特殊的含义,不过,这个特殊含义我现在还说不好。”唐风接着说道:“从碑文第二段开始,记载的就是蒙古大军征讨宓城的具体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刘秉忠把整个战争的过程写得非常具体,使我们今天能够得知当年的情形。第二段一开头,‘四月,大军至黑城,一败宓城之项’就让我吃了一惊,四月当忽必烈大军到达瀚海的时候,第一战他们击败了项人,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这一仗的地点竟然是黑城。”

“就是科兹诺夫发现的黑水城?”叶莲娜问道。

“嗯,就是黑水城!黑水城在元代一直被使用,并作为管理这片区域的首府。但是黑水城离我们要找的宓城应该有数百里的距离,宓城的项人竟然在这个时候还能长途奔袭,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与忽必烈大军战?”

“困兽犹斗罢了,因为后来那个老妪吐了实情!”韩江道。

“即便如此,宓城项人的勇气也是超乎我想象的。接着五月初,忽必烈大军进军至九里堡等处,有言在军中传播,以至军士恐惧不敢向前。我想肯定是关于宓城和项人的种种可怕传说,也许当年蒙古大军听到的传说和我们听到的很像。”

“这也许是项人的心理战!”韩江道。

“很有这种可能。总之,最后忽必烈震怒,强命大军行进,在千户镇外再次被项人偷袭,忽必烈大军大败。幸亏怯薛军将士拼死将忽必烈救出,才使忽必烈躲过了一劫,否则历史就真要改写了。不过,这段记载最让我震惊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句‘宓城之项果骁勇异常,并善驱使隗夔等凶兽,我军大溃,大汗险为凶兽所害’。”唐风说到这时停了下来,环视众人,他的眼中写了恐惧。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