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說官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西方的歷史則不同,西方少有中國這樣統一的歷史,最接近統一的時期,則是古羅馬時期。然而,時間未久,地位動搖。羅馬帝國以武力征服天下,卻不能用武力使天下賓服。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認識到,只有依靠基督教才能達到安定民心、保證王權的目的,於是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但是,基督教的質決定了:它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卻不能全然屈從於世俗政權之下;不但不能全然屈從於世俗政權之下,而且要對世俗政權以神的名義發號施令。所以,在整個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鬥爭都不曾終止過。所區別的,只是鬥爭的烈與緩和而已。十字軍東征時代,教權大於王權;十字軍東征之後,世俗王權在一些國家強大起來,雙方鬥爭烈,加上商業發達、近代城市的確立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等種種原因,終於自13世紀開始,釀成一場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簡單地說,西方歷史文明是雙元質的,王權為一元的代表,教權是另一元的代表。因為它具有雙元的質,所以很難建成類似中國漢唐王朝這樣擁有強大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但這也給新的社會文化力量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提供了方便,提供了動力。

中國的情況則不然,雖有宗教,宗教地位不能和皇權相提並論,皇帝的權威遠遠在宗教之上。不但遠遠在宗教之上,而且在一切權力形態之上,帝王兼有君意與神意。所謂天人合一,反映在皇帝身上,就是應天命而君臨天下,皇帝便是天子。天子的權威表面上看不是絕對的,實質上它是很難限制的。因此,國家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王朝的滅亡。所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這樣的方式標識國家的歷史,在西方是很難想像的。說到古希臘,人們就想到雅典文化和斯巴達文化。說到古羅馬,又想到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說到中世紀,便聯想到基督教文化。到了文藝復興之後,用帝王和宗教來代表其文化特徵的事情就更沒有了。西方古來也有和秦皇漢武一般的人物,如亞歷山大和愷撒,然而,亞歷山大開拓的乃是希臘化文明,而愷撒只是羅馬共和制的終結者,用他們的姓名代表那兩個時代顯然是不合適的。

中國的歷史情況不然,君權一統天下,正是恰當的代表。而且除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誰更能代表那一段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呢?要說孔夫子的影響,遠遠大於他們,然而,孔夫子亦堅決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讓他老人家代表中國古代文明,便是對他的最本的信念的背叛。惟有跳出這個歷史圈子,回頭望去,彷彿才可以說:喔,所謂中國封建時代其實正是儒學時代哩!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