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說官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官的極致是皇帝,故而,以文化眼光讀“六大名著”皇權二字是不可以繞過的、不能夠繞過的、也終究繞不過去的,箇中理由,書中已有詳述。
中國的官文化地位獨特,也因此帶來種種弊端。它的惡發作,雖然歷史
地導致了法制的缺失,人格的缺失,文化的缺失以至現代文明的缺失。現代人明白並且認定,那麼多的職能集於官身是萬萬不可以的。別管那麼多了,能夠集中心智把該自己管的那一段、那一層、那一攤管好的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這結論不僅應該歸於觀念,尤其應該歸於法制。
但並非將昔的傳統斬盡殺絕,如同魯智深拔樹一樣地把它連
拔去。以清官為例,沒有法制,只靠清官,那社會斷乎達不到現代文明的層次。然而,在法制的基礎上,做官的人如能自覺清廉、自覺勤政、自覺為公民鞠躬盡瘁,則無論以何種眼光去看,也是大好的事情。
為公眾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高標準,平庸如我輩者,未必可以身體逾越,便總該有欽敬之心,總會有嚮往之心,總會有愛慕之心。我的證明是,雖千百年下,還是喜歡諸葛亮的人更多些。
2007年1月18於北方工業大學寓所六大名著,有n多種讀法。
有考證讀法,考證關雲長是否比劉備年長一歲,果然,—那劉玄德一定不是他的大哥嘍!
有評論讀法,如評立意、評人物、評風格、評敘事、評語言,等等。
有欣賞讀法,不看缺點,不問缺點,甚至認為六大名著
本就沒有缺點。誰說有缺點,一定要和誰理論個是是非非、清清白白。
當然也有毀壞讀法,
本不把名著當名著,老子天下第一,名著算個什麼東西?!
更有戲說讀法,嘻皮笑臉,只把名著中的人物當成實用
符號,結果不免橋是橋、路是路,寶釵姑娘成了薛總,李逵成了外賣。
本書的讀法,是將六大名著作為一面歷史的鏡鑑,從中看一看那些經典人物的智慧與愚蠢,清廉與貪
,大善與大惡,以及促成這些人物的文化土壤、體制原因並種種冠冕的旗號與潛規則。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是個關鍵詞1。萬千世態,緣何自皇權說起官論亦即皇權論—惟皇帝才是百官的靠山、統領與代表。
萬千世態,緣何自皇帝講起?這是由中國特有的歷史形態和文化模式決定的。
中國古代的事情,至少從秦王朝始,離開皇帝,國家就講不清楚。司馬遷深諳此道,創立紀傳體,以皇帝為經,以列傳為緯,經緯協調,成其大觀。這一點,和西方文化有著顯著的區別。
中國文化,至少自秦始皇以來,綿延而下,都是以帝王為主軸,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國雖有數次大的分裂,然而,分裂終將走向統一;就是在分裂期,依然是皇帝作為各個統治區形式上的首腦。東晉十六國,天下大亂,但亂有亂的頭緒,抓住十六國的皇帝,便找到了頭緒。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分治,線路清楚,在南,則宋、齊、梁、陳;在北,則魏、齊、周、隋。後來史家稱這一段的史書,為“八書”、“二史”不但頭緒清楚,而且簡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