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歧伯曰:陰為藏,陽為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藏府之內乎?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舍?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
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歧伯曰:夫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
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曰:願聞脹形?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氣滿而欬;肝脹者,脅下滿而痛,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
髀痛。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
重
於寒,則飧洩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
而痛;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失正,真不可定,
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
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榖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
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歧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黃帝問於歧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歧伯對曰:此言陷於肓而中氣
者也,不中氣
則氣內閉,緘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
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寫不寫,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寫則寫,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譯文黃帝問:脈象反應在寸口,什麼脈象是脹病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堅強且澀滯的,就是脹病。
黃帝問:憑什麼來了解是髒脹還是腑脹呢?
岐伯說:陰脈表明是髒脹,陽脈表明是腑脹。
黃帝問:氣的運行不暢使人生脹病,病是在血脈之中呢,還是在臟腑之內呢?
岐伯說:血脈、髒、腑三者之中都可存留,但三者都不是脹病的發病之所。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脹病的發病之所。
岐伯說:脹病都發生在臟腑之外,向內排擠臟腑,向外擴充脅,使表皮發脹,所以命名叫脹。
黃帝說:臟腑在脅和腹腔之內,就象
秘器藏在匣櫃中,各有各的位置,有的臟腑異名而同在一個部位。那麼,在同一部位之中,它們的功能卻各不相同,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人體好比是一座城),腔、腹腔是臟腑外圍城郭;膻中是起主宰作用的心的宮城;胃是貯存食物的太倉;咽喉、小腸是輸入輸出的通道;人體的五竅是街上的門戶;廉泉
、玉英
是津
的出道。所以,五臟六腑,各有各的邊界,它們發病也各有不同的反應。營氣順脈而行引發的脹病是脈脹,衛氣與經脈並行於分
間引發的脹病是膚脹。針治時,取三里
,用瀉法,患病時
少的可以針瀉一次,得病時間長的可針瀉三次。不論脹病是虛症還是實症,取得效果的關鍵在於迅速採用瀉法。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脹病的症狀。
岐伯說;心脹的症狀是心煩氣短,睡臥不安。肺脹的症狀是體虛,滿,氣
咳嗽。肝脹的症狀是脅下脹滿、疼痛,連及小腹也疼痛。脾脹的症狀是常常呃逆,四肢不安,全身腫脹沉重而穿不上衣服,睡臥不安。腎脹的症狀是腹部脹滿,牽引背部不舒服,
髀部疼痛。六腑脹的症狀分別是:胃脹的症狀,腹中脹滿,胃脘疼痛,鼻子總聞到焦味,妨礙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的症狀是腸鳴且疼痛,一受寒,就會發生完谷不化的飧洩。小腸脹的症狀是小腹脹滿,連及整個腹部疼痛。膀胱脹的症狀是少腹脹,小便不通。三焦脹的症狀是氣充滿皮膚而腫脹,用手按
覺空而不堅。膽脹的症狀是脅下疼痛、發脹,口苦,經常嘆氣。以上這些脹病,治療的原理都一樣,只要清楚地瞭解氣行的順逆與脹病的關係,針刺的道理不出錯就行了。如果虛症用瀉法,實症用補法,就會使神氣離散,導致
氣侵入,正氣消弱,真氣不能安定,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
陋的醫生所致敗的,稱為夭命。如果虛症用補法,實症用瀉法,就會使神氣安藏,正氣充
人身孔
,達到此種效果可稱為好醫生。
黃帝問:脹病是從哪裡產生的?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衛氣在身體裡,一般情況下與經脈並行於分之間,運行有順有逆,陰陽合諧,這樣才能與自然界協調,使五臟之氣正常
替,四季之氣循序運轉,五穀入體後被很好地消化成
華以養人。然而,如果厥逆之氣在下,營衛之氣運行遲滯,寒氣上逆,真氣
氣互相糾纏,真、
兩氣相搏,就會生成脹病。
黃帝說:講得對。怎麼解決對脹病真情的疑惑呢?
岐伯說:綜合觀察脹病的真實情況,從經脈、髒、腑三者反應的症狀中,可得到脹病的真實情況。
黃帝說:對。
黃帝問岐伯說:本篇前面講治脹病不問虛實,取得療效的關鍵在於迅速採用瀉法,得病時少的刺瀉一次,得病時間長的刺瀉三次,但現有刺瀉三次而脹不消退的情況,治療的失誤在哪裡呢?
岐伯回答說:這裡所說的刺瀉是指刺到皮下上之膜,而且要刺中發脹的氣
。如果刺不中發脹的氣
,就會使脹氣內閉不出。如果刺不到皮下
上之膜,就會使經氣不行。如果針刺不中皮下
上之膜而僅刺入分
之間,就會導致衛氣亂行,陰陽相爭。治療脹病,應當速瀉而沒有采用瀉法,脹氣就不會消退。三次刺瀉而脹氣不瀉,就一定要改變
位針刺,直到脹氣消退為止。如果脹氣不消,再重新開始針刺,這樣可保證治癒,怎麼會有危重的病情呢?治療脹病,一定要仔細觀察脹病的症狀,應當瀉的就採用瀉法,應當補的就採用補法,就如同鼓應槌而響一樣,哪裡還會有脹不消退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