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聖皇罷唐則天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話說觀音菩薩和衛離開業寺,又在民間停留了幾天,觀音菩薩屈指一算,一晃衛和自己在一起已有九十九天,正合九九歸一之數。這一,菩薩帶著衛去大唐的都城轉了轉,待兩人出城來到無人之境,衛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問道:“這是哪朝哪代的都城,竟有如此勝景?”觀音菩薩笑道:“此為大唐盛世,乃是唐王李世民掌政。”

“噢——”衛點了點頭,又問道:“此大唐盛世較當年武王之周相比,如何?”觀音菩薩一帶衛,兩人騰空而起。菩薩站在雲端向下一指道:“世隔千年,不可同而語。而今唐王派三藏西天取經,廣傳佛教,故而民心安定,政通人和。”衛抬眼對觀音菩薩坦言道:“我若入世興周,必勝過唐王盛世!”觀音菩薩暗一捻指,笑問道:“衛緣何有入世為王之念?”衛猶豫了一下,解釋道:“不久前玉帝金殿賜婚,並封妹妹為鵬嶽之神,意使妹妹與楊戩比肩齊眉,名冠同高。可妹妹自歸天之後,與離山聖母在長壽宮為伴,空度時光,御封之神職,故不敢受。而今聖母娘娘遺骨入土,楊戩他依俗守孝,且喜喪不能兩衝,因而妹妹想投胎入俗,若有建樹,放敢受玉帝之封。”衛話音剛落,就見觀音菩薩猛抬頭望空一指道:“天現雲龍,乃帝王將生之相,快隨我來!”觀音菩薩帶著衛尋相而逐,看見雲龍飄過一座城池,風散去。

觀音菩薩向城中凝神道:“雲龍氣化之處,必有真龍藏身,衛不可錯過投胎之機!”觀音菩薩說罷,從袖中取出一顆禪珠食指一彈,正中衛額頭,只見衛立刻飄飄搖搖,墜向城中…

正是:金珠一點化完魂飄向凡間成人從此朱丹留青史管教正唐無全文知後事,且聽下回。

二百二十三回成一統聖皇罷唐則天門獻九鼎法僧方舟出東海書接上回:話說衛飄飄悠悠從空中墜落,彷彿就像是在夢中一般,可她的意識很清楚,衛知道觀音菩薩是讓自己入凡投胎,她心想:這次我一定要投身為男,做一番頂天立地的偉業。

衛這樣想著,她在城中到處尋找著投身之處。衛心裡堅定了主意,這次投胎,第一,必是男兒之身,第二,必須是武姓之家,這樣自己將來方可以武王之名號召天下,重舉大周之幟。

衛在城中游蕩了一天直至深夜,忽見一所大宅內燈火通明。衛急至近前,只見宅門突然一開,走出個矮胖的婆娘衝院當中喊道:“武寶——快去告訴武老爺,就說夫人就要生啦!”就聽得對面房中有人應了一聲,便不見了動靜。

衛一想:這人家肯定姓武,機會不可錯過!她趁機衝入房中,忽見一婦人著下半身正坐在木盆之中呻著。衛鑽入婦人腹中,想察看一下這胎兒是女是男,就在這時,衛忽覺自己被一團紅光罩住,已然動彈不得。衛奮力掙扎,只覺眼前一亮,就聽得一個尖尖的聲音說道:“生啦!生啦!恭喜夫人,是個千金。”衛一聽:怎麼是個女嬰?她“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各位:從此,這便是一段新故事的開端,因為這嬰兒生在武家,所以咱還得從這個武氏之家說起。

話說在廬定有個廬陵王名叫武士彠,因為助李氏父子開國有功,才被李世民封在了廬定,做了廬陵王。而這個新生兒,乃是廬陵王的次女,因為這個女娃從生來便嬌啼不止,故而取名嬌嬌。

這一,嬌嬌剛剛滿月,廬陵王武士彠在房中正想與夫人商議請親朋故友為嬌嬌祝慶之事,見嬌嬌哭啼不止,便皺著眉頭說道:“這嬌兒啼哭,當在城中找個名醫看看。”武士彠剛說到這,就見丫鬟匆忙走進來說道:“稟老爺,業寺住持玉興師太化緣途經府門,求見老爺夫人一面。”武士彠一聽,悅道:“既有佛門長老前來化緣,正好求她給嬌兒相看一看,有請!”不多時,丫鬟引著個尼姑進來。武士彠定眼一看,這僧者雖名為師太,但看年紀也不過四十,湛藍的僧衣僧帽中間,出張白淨淨的臉,眉宇下一雙明眸,透出一股雅雅的秀氣。

就見玉興師太打著稽說道:“貧僧來此討擾,不便之處還望見諒!”武士彠鞠了一躬說道:“哪裡,師太來府化緣,正是府門之幸。”之後,他又衝著丫鬟說道:“快給玉興師太看座!”玉興師太看了一眼夫人懷中的嬌嬌說道:“實不相瞞,貧僧打貴府經過,聞聽嬰兒哭啼之聲有股沖天之豪氣,故前來一觀。”夫人接話道:“師太莫怪,這嬰兒乃是女娃,從生來便啼哭不止,不知何故?”

“阿彌陀佛——”玉興師太上前細看了一眼嬌嬌的臉,打了一稽說道:“貧僧聞這哭聲兩短一長,後福非淺,且她的眉間外凸,似藏丹朱,乃吉人之相,將來必有蟒袍玉帶加身。”武士彠一聽,只當是僧人為化緣而道出的一番吉祥話,於是笑道:“謝師太吉言!這嬌兒後生之富貴已不敢奢望,只求她不再啼哭心願足矣!”玉興師太略點了點頭,她從懷中取出面銀鏡對著嬌嬌面前一照說道:“僧面佛面,對鏡一鑑,前世今生,終得一見!”就見嬌嬌對著鏡子瞪大了眼睛看了半天,突然咯咯笑了起來。

各位:你道是嬌嬌從鏡中看見了什麼?她看見自己在鏡中乃是一副頭戴王冠的模樣,故而才樂出聲來。

從此,嬌嬌果然不再哭啼,一切都如同一個正常的女孩一般。可有一樣,嬌嬌長到十幾歲,不喜歡針線,卻酷愛讀書,尤其是對文史之類的書興趣。因為武家乃是名門旺族,武老爺和夫人一合計:反正嬌嬌將來若嫁,也得嫁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這針線之類的活計,自然也沾手不上手。於是乾脆給嬌嬌請了個先生,專門教她讀書。

嬌嬌不僅天資聰明,善學善悟,而且人更是一天天變得俊俏起來。

因為嬌嬌是個才女,人又長得嫵媚,武士彠常以此為榮,每每在同僚面前誇耀。

這年,嬌嬌剛滿十四歲,當朝皇上李世民聽說廬陵王武士彠之女天生麗質,又博學多才,便召入宮中為才人。李世民因嬌嬌名中乃是“嬌”字,便賜了個“媚”字,因此,武才人又人稱武媚娘。

武媚娘入宮不久,便與太子李治眉來神往,雖然當時的太子李治年長武媚娘十幾歲,可兩人早已經心投意合,兩情相悅。

時過六年,唐太宗李世民臥病不起,太醫幾易良方,終不見起,遂請術士範充入宮,遍察由原。範充夜斷天候,言太宗皇上乃是被天鵬所衝,五十年之後將是武氏天下。朝中相國魏徵急招左右僕房玄齡、杜如晦密議,假託太宗聖旨,誅殺武氏官員。

其時,廬陵王武士彠亦在被誅之列。臨刑前,武士彠嘆喟道:“難怪當年來化緣的玉興師太說我兒嬌嬌的哭聲兩短一長內有玄律,但願我們兩夫之命短,能換來嬌兒她的福長!”遂引頸受斬。

時過兩月,太宗病危。術士範充斷天鵬近在後宮,相國魏徵與房、杜二僕商議,除武才人於後宮。

李治聞之,以皇太子之名相保,魏徵終不敢妄動。

是夜子時,範充在後宮瞻星閣點明燈三盞,仗劍施法,竟將武媚孃的魂魄拘來。範充見武才人身披龍鱗而至,知道武才人有真龍附體,遂以劍自刎謝罪。

後,太宗駕崩。李治恐魏徵藉機加害媚娘,便與武媚娘商議,將其送至業寺為尼。

同年歲末,相國魏徵以為武才人遺患未除,將來必殃及大唐社稷,便乘李治在皇陵守孝之機,暗派宮人夜入業寺取武才人首級。

業寺住持玉興師太夜來坐禪,不覺竟將一顆禪珠捻碎。玉興師太明知不祥,屈指一問,已知武才人今夜有恙,便暗中施法相護。

宮人斬武才人首級回宮覆命,魏徵展包裹審視,見竟是個赤白蘿蔔,遂將宮人當場刺死。後魏徵亦知道武才人有神明相護,大氣乃成,故假病辭官,歸隱鄉里。

李治守孝三年屆滿,登基即位,號高宗皇帝。四年後,高宗以進香為名夜宿業寺,與媚娘立下百年之誓。

次年,高宗召武媚娘入宮,封為二品昭儀。數年後,高宗廢正宮王氏,立武昭儀為後。

唐高宗二十八年,李治去世。武后扶太子李顯為王,稱中宗皇帝,遂垂簾聽政。

轉年,武后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唐睿宗李旦為帝。時隔不久,武后又免李旦之王位,臨朝稱制,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更為神都,自稱聖神皇帝。

說到這大家勢必會問:你老瞎子說的不就是武則天麼?不錯!可這段,既是武則天的生平,也是衛復國興周的簡要經歷。因為涉及到真實的歷史,所以我老瞎子也不得不小心謹慎,儘量不要誇張太過。

有人說了:武則天就武則天唄!幹嘛還武才人、武媚娘、武昭儀的饒騰半天?其實這正是歷史的原貌,武則天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登上歷史舞臺的。

“武則天”這個稱謂是後人給起的,她稱帝時號稱聖神皇帝,因為當時她在則天門上宣佈改唐為周,所以後人都稱這個大周皇帝為武則天。

現在咱再換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衛復國興周的成功之處。她自稱聖神皇帝,取京城名為神都,這都體現了昇仙成神,與楊戩比肩齊名這樣的一個祈願。

各位:前幾回咱曾說過,這將是一段千古不傳的故事,何哉?長期以來,人們對武則天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帝一直是褒貶不一,這主要是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怪,所以在某些書中,甚至將武則天描寫成了惡魔。我老瞎子一貫秉承老恩師的主張,武則天這位非凡的女對於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只是到後來都埋沒了起來,這也不能不說是封建制度對歷史文化造成的一個悲劇。就拿這部《神志新傳》來說吧,記得在開篇的時候,我老瞎子就曾說過,這故事本不當講的,這是因為老恩師在臨終前曾有過這樣的遺囑。這其中的原因我也知道,我老恩師死的時候是在解放前,那個時候社會上封建思想的霧霾還很濃重,而《神志新傳》這部書又多是以頌揚女為主,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是格格不入,故而我老恩師才如此的擔憂,怕我講出這個故事來會禍從口出,惹事上身。

今天我老瞎子要謝我的那些“網友”們,也要謝這麼些熱心的聽眾以及萬和酒店的李老闆,是你們給了我老瞎子這樣一個契機,使我一吐為快,不然的話,恐怕過不幾天,我老瞎子就會將這些優秀的故事帶進墳墓裡去,這樣,銀河、詩琴、衛以及嫦娥、織女等這些神話傳說當中的故事,也就無人知曉了。

此刻,我老瞎子非常地動,我希望在座的所有女朋友能為我鼓鼓掌!同時,我也希望所有喜歡女的男朋友們也都為我鼓鼓掌!

之後,有人站出來說話:八爺,您這不是誆人呢麼!我們到底是為誰鼓掌呀?

我說:你還別叫屈,我知道你是男的,男的咋的!男的還不是女的生的嗎?我勸你還是老實的呆一邊鼓掌去!

就聽下邊這人忿忿道:老實的咋鼓掌呀?這不神病嘛!

我一拍驚堂木說道:現在接著給大家講故事。

剛才咱說過,武則天對於中華文明的進步還是留有丹青的,功不可沒。從現在來講,如果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三藏西天取經實際上是拓出了一條陸路絲綢之路的話,那麼,武則天遣法僧和尚出東海往西天取經,則是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先河。這話從何說起?剛才鼓掌那位,請你穩坐,容我老瞎子慢慢道來。

話說武則天登基之後,她親賢臣、重民意,廣開聖聽,博採眾議,又重整科舉,不分貧賤,唯才是用。

時有鍾南法僧和尚集百工之長,鑄雙耳九龍金鼎,高一丈,闊九尺,獻於金水橋外。因此鼎金碧輝煌,碩大無朋,又方圓之中夾一攜九,有“一言九鼎”之意,故人稱“九鼎”武則天見九鼎,甚愛,故封法僧為九鼎天師,入宮為用。

隔年初,武則天詔東海船工造木舟,首尾及兩舷皆為九九八十一尺,取名曰“方舟”有東海能工郭遠,年五十方壯,善能掌帆舵於海,且又巧於工思,受任監造。郭遠將船木用鯊魚血三蘸,以避魚襲,又用桐油九浸,以固水蝕,時九月中乃成。

武則天命法僧攜九鼎寶圖,乘方舟遠渡東海,前往西天換取《正心經》三部。

法僧請青竹為杖,長五尺,將寶圖藏於內。

是時,武則天親赴東海,召郭遠掌帆舵,徵船工能水者八十人促槳,於東海九龍灣送法僧啟程。時,是年九月十九晨。

正是:一抹紅霞照西帆薄霧冥冥似隱寒垂簾不問朝夕事世間滄海誰憑瀾各位:法僧方舟揚帆出海,這才引出一段“遊俠神舟西下”的故事。

知詳情,咱們下回再說。

本書源自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