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癇第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舌搖頭,是癇候。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抓其陽脈所應灸,抓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據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
不得
,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善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抓所能救,盒飯時灸之。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能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只
據後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
問察之,為前師所配
據,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
之,然後免耳。
不據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龍膽湯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月長大者,以次
據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
兒加三銖,二百
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耳。
龍膽鉤藤皮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一作茯神)甘草(各六銖)蜣螂(二枚)大黃(一兩)上十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至七
,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
至十五
,分一合半為三服;生十六
至二十
,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
至三十
,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
至四十
,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大黃湯治少小風癇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癇方。
大黃人參細辛乾薑當歸甘皮(各三銖)上六味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棗許大,三。
白羊蘚湯治小兒風癇,中有痰方。
白羊蘚(三銖,即白蘚皮)蚱蟬(二枚)大黃(四銖)甘草鉤藤皮細辛(各二銖)牛黃(如大豆四枚)蛇蛻皮(一寸)上八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三。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鉤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
,然後煮之。
增損續命湯治小兒猝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並曳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甘草桂心(各一兩)川芎葛升麻當歸獨活(各十八銖)人參黃芩石膏(各半兩)杏仁(二十枚)上十二味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
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湯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方。
石膏(一合)麻黃(八銖)甘草干桂心芍藥當歸(各四銖)細辛(二銖)上八味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餘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四服,
三。
治少小中風,狀如絕湯方∶大黃牡蠣龍骨栝蔞
甘草桂心(各十二銖)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銖)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納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每
二服。有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朴硝代之。
二物石膏湯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碎)真珠(一兩)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納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湯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出,項強,鼻鳴,乾嘔方(即傷寒篇,本方見於十一)二物驢散治少小新生中風方。
驢(取背前
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上以
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
出,為末。小兒不能飲,以
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後飲
令入腹。
茵芋丸治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方。
茵芋葉鉛丹秦艽鉤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兩)菖蒲黃芩(各一兩半)松蘿(半兩)蜣螂(十枚)甘草(三兩)上十二味為末,丸小豆大,三歲以下服五丸,三歲以上服七丸,五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可至十五丸。
鎮心丸治小兒驚癇百病鎮心氣方。
銀屑(十二銖)水銀(二十銖)牛黃(六銖)大黃(六分)茯苓(三分)茯神遠志防己白蘞雄黃人參芍藥(各二分)紫石英真珠防葵鐵(各四分)上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二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
一方無牛黃。
丹參赤膏治少小心腹熱除熱方。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二兩)上五味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鍾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五物甘草生摩膏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甘草防風(各一兩)白朮桔梗(各二十銖)雷丸(二兩半)上五味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闢風寒。
灸法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病。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
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抓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