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氣第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論二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二十四首)論曰∶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大如杯,若積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死如有禍祟,皆七氣所生。寒氣即嘔逆噁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劇作,暮臥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浮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如得病。

此七氣丸烏頭大黃(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細辛丹參茯苓川芎桃仁(胡洽作杏仁)菖蒲(一作芍藥)石膏吳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參甘草防葵(各一兩)乾薑川?

上二十味為末,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無丹參、甘草。)七氣丸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之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則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怒氣狀不可當,熱痛上蕩心,短氣絕不得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得食飲。喜氣狀,不可疾行久立。憂氣狀,不可苦作,臥不安席。愁氣狀,平故如怒喜忘,四肢浮腫不得舉止。亦治產後中風餘疾方。

大黃(二兩半)人參半夏吳萸柴胡乾薑細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川芎甘草川椒(一用桂心)石膏桃仁(各三分)上十五味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三服。漸加至十丸(《翼方》無茯苓、川芎、甘草、石膏、桃仁。)七氣湯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為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臟不調,氣衰少力方。

乾薑黃芩濃樸(深師作桂心)半夏甘草地黃芍藥栝蔞(深師作橘皮,各一兩)川椒(三兩,深師作桔梗)枳實(五枚)人參(一兩)吳萸(五合)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三。

又方治虛冷上氣、勞氣等方。

半夏(一升)人參生薑桂心甘草(各一兩)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二。

五膈丸治憂膈、食膈、飲膈、氣膈、勞膈五病,同主鹹以憂、恚、思、慮、飲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發。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吐,吐即瘥。飲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氣咳逆息短氣方。

麥冬甘草(各五兩)人參(四兩)川椒遠志桂心細辛(各三兩)附子(一兩半)乾薑(二兩)上九味為末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彈丸一枚,細細嚥之。喉中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三夜二。服藥十愈。(《延年方》雲∶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十小丸盡服之。夏月宜增麥冬、甘草、人參。胡洽雲∶亦可作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經心錄》以吳萸代桂心,酒下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則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食飲少者治結氣冷症積在脅下,香港腳上入小腹,腹中脹滿百病方∶大蒜去心皮三升,搗令極,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更搗,餘滓令,更以水三升和令調,絞取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顆大,棄之。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三升,合煮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頓溫服令盡,至申時食,三服一劑,三十服十劑止。

大蒜煎治疝瘕積聚,冷癖痰飲,心腹脹滿,上氣咳嗽刺風,風癲偏風,半身不遂,疼膝冷,氣息痞百病方。

蒜(六斤四兩去皮切,水四鬥,煮取一斗去滓)酥(一升納蒜汁中)牛(二升)蓽茇胡椒乾薑(各三兩)石阿魏戎鹽(各二兩)石菖蒲木香(各一兩)幹蒲桃(四兩)上十二味為末,納蒜汁中,以銅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兩,五以上稍加至三兩,二十覺四體安和,更加至六兩。此治一切冷氣甚良。

桔梗破氣丸治氣上下痞不能息方。

桔梗橘皮乾薑濃樸枳實細辛葶藶(各三分)吳萸白朮(各六分)胡椒川椒烏頭(各二分)蓽茇(十分)人參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川芎(各五分)甘草?

上二十四味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三。有熱者,空腹服之。

檳榔湯治氣實苦積聚不得食息方。

檳榔(三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細辛(一兩)生薑(八兩)大黃紫菀柴胡(?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癥結堅實如石,加鱉甲二兩,防葵二兩,氣上加桑皮切二升,枳實、濃樸各二兩,消息氣力強弱,進二劑後,隔十,更服前桔梗破氣丸。

治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是蠱方∶檳榔(大者四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兩)生薑(八兩)橘皮甘草桂心當歸枳實(各二兩)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一劑,服三劑,永除本。

半夏湯治逆氣心腹滿,氣上衝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聚?

半夏(一升)生薑桂心(各五兩)橘皮(四兩)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三夜一。人強者作三服。亦治霍亂後,吐逆腹痛。

貝母湯治上氣咽喉窒,短氣不得臥,背痛,滿不得食,面萎黃方。

貝母(一兩)生薑(五兩)桂心麻黃石膏甘草(各三兩)杏仁(三十枚)半夏(三合)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三。

麻黃湯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雞聲,息不通,呼死方。

麻黃(八兩)甘草(四兩)大棗(三十枚)干(如博棋子二枚)上四味咀,以井華水一斗,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三夜一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膈中,諸病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死,腹中冷溼氣,腸鳴相逐成結氣方。

生薑(一斤)半夏吳萸(各一升)桂心(五兩)人參甘草(各二兩)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實湯下氣治中滿悶方。

枳實(三枚)附子(二枚)大棗(十四枚)半夏(五兩)人參甘草白朮乾薑濃樸(各二兩)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三。

下氣湯治氣滿腹脹方。

半夏(一升)生薑(一斤)人參(一兩半)橘皮(三兩)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三。(一方無人參,只三味。

治氣兩脅滿急風冷方∶杏仁茯苓防葵(各八分)吳茱萸橘皮桂心防風澤瀉(各五分)白朮干芍藥蘇子桔梗枳實(各六分)上十四味為末,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二,加至三十丸。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