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前宰相寇準後,趙恆就變得不喜過於驕狂自滿、張揚高調的人才了,寧可親自去選端謹誠實、謙遜克己之人,充當身邊重臣。
晏殊聽出官家對此的態度,心念一轉,面上仍是不笑的模樣,只認真地以不甚贊同的口吻道:“然再過幾便是殿試,他若為重一人之諾,卻因此病了,屆時不得入殿,可不使官家錯失了一良才美玉?”他心知肚明的是,當年能得皇帝破格提拔,是自身實力足夠爭取,也是運氣好。
現既然陸辭也有這個運氣,他便推上一把,又能如何?
與曾數次阻撓他升遷的寇準相比,晏殊對朝中暗暗較勁的南北勢力,倒未怎麼放在心上過。
只因他曾被寇準針對,便被所有人歸於跟寇準敵對的南派了。
可晏殊卻看得明白——哪怕官家行事越發糊塗,要求穩健,還是得徹底站在官家這邊。
現是官家主動問起了陸辭,他便送一陣東風去。
趙恆一聽,也覺得頗有道理。
自開朝來,也就幾十年前出過一位三元及第的人物。
要是陸辭爭氣,能在自己治下再出這麼一位文曲星來,傳下去,因人才濟濟,他也是面上有光。
難得遇到個模樣賞心悅目,才學亦極傲人的青年才俊,要放任其因區區一賭約耽誤了正事,那還了得?
加上他此時心情不錯,一來靈,興致也跟著來了,笑道:“那我不妨
上一手。”這場充滿偶然的心血來
,莫說是別人,哪怕是晏殊和趙恆這對君臣本人,都沒預先想過。
在半盞茶後,還在任店裡享用飯後甜點的陸辭一行人,就毫無準備地得了一道御筆親書、內容極其簡明扼要的詔書——“且莫跳河。”陸辭詫異之餘,便是哭笑不得。
且不說消息是怎麼傳進宮裡的……史上有個奉旨填詞柳三變,怎輪到他就變成奉旨不跳河了?
在茫然接旨後,負責傳詔的內臣因十分看好這位剛剛奪得兩元,原本就前途不可估量,然而還未進到殿試這關,就已頗得官家恩寵的陸解元,不玩笑了句:“得官家如此關懷厚愛,陸省元往後與人打賭時,可需慎重啊。”對皇帝身邊心腹內臣的小小示好,陸辭自不可能不識好歹地推拒。
“多謝提醒。”但他也掌握好了分寸,並不表現得受寵若驚,以免有諂媚之嫌,而是客氣得體地再次致了謝。
見他情穩重,毫不輕浮,內臣對他忍不住更看好了。
作者有話要說:註釋:1.宋真宗為了喜歡的人才破例下旨什麼的,次數還不少。以下舉例:朝廷南郊祭祀大典,為了表示對神的敬畏,真宗特意下詔:所有參與的行事官員,必須身體健康,不得用“老疾幼弱”者。而新任秘書省正字晏殊先生只有十四歲,屬於“幼弱”行列,不得參與南郊活動。晏殊於是上章,聲稱願意“觀大禮”。史稱“上憐其意”,真宗喜愛他的這種心意,破例允許他參加,為此另下一道詔旨:京官中有年未及十五歲者,如果願意赴南郊陪位觀禮,可以自由參加活動。
2.真宗欣賞誠實的臣子:當時殿試時,試詩、賦各一首,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但晏殊毫不怯場,史稱“神氣不懾”,下筆而成,用的詞語允當而又豐富。過了兩天,再試詩、賦、論。晏殊拿到試題後,很真誠地說:“這個賦的題目,十天前我曾經做過,請給個別的題目。”真宗喜愛這個小傢伙的“不隱”,覺得晏殊淳樸正直,就改了題目試他。題目完成後,真宗看過,多次讚賞不已。這樣試下來,證明這個小孩子確有真才實學,國家得士,真宗更高興了。
晏殊的‘不隱’,還有一個體現:當時的館閣臣僚都很喜歡嬉遊宴賞,出入於汴梁酒樓歌舞之地。此事,大宋不,但真宗更喜歡端謹之人充任東宮文職。晏殊接受任命的時候,真宗將這一層意思說給他聽。不料晏殊回答道:“臣不是不願意宴遊,真是因為家道貧寒,辦不起宴席。臣要是有錢,也會出去,無錢是不能去的。”真宗更嘉賞他的誠實,史稱“眷注
深”。
3.晏殊當年的競爭對手:與他同科的另一名進士姜蓋,來自河北大名府,只有十二歲,二人都以“俊秀”聲聞天下。
寇準從一開始就心情不,很想“抑制”晏殊、提拔姜蓋。他給出的理由是:晏殊是江外也即南方人。按傳說中太祖時的意見,南人不得為官,但真宗太喜歡晏殊了,就回擊寇準說:“朝廷為天下取士,只求有才幹之人。四海一家,豈能以南北遠近而限制?大唐名相張九齡,更在嶺南僻陋之地,難道能棄置不用嗎?”一番話說得寇準沒法答對。
晏殊、姜蓋應“童子試”後,晏殊成績更佳,賜進士出身,姜蓋低一級,賜同學究出身。更賜晏殊秘書省正字,相當於國務院機關秘書。
以上皆出自《大宋帝國三百年:真宗趙恆下冊》第六十八章陸辭雖不解居於深宮之中的皇帝,究竟是如何得知他這一小人物的事情的,但聖旨既已下達,且還當著了無數人的面,也就沒有再追究緣由的必要了。
在其他人眼裡,這更是不得了的大事——在尚未殿試登科的情況下,就已受官家如此昭顯恩寵的,陸省元怕是近些年來的第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