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説官1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於是,許褚大怒,拔出寶劍,把許攸殺了。並且提着他的頭來見曹,説:“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曹批評了許褚一頓—“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曹與許褚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信任曹仁,更喜歡許褚。因為在那以人身依附為人際基礎關係的社會,惟最高的主人才是一切人際關係的中心。兒子固然要忠於父親,但更要忠於皇帝;奴才固然要忠於主子,同樣更要忠於朝廷—朝廷其實就是皇帝的另一種説法,殊不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觀念,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不但深蒂固,而且是金科玉律。

東吳那面,最受孫權信任的人物乃是周瑜和魯肅。而這兩位也是孫權手下最忠誠最知心的臣子。

周瑜其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青年將軍,雖然壽命不永,但在三國時代卻是一個大關節中的大看點。因為沒有赤壁大戰便沒有三國鼎立,而周公瑾乃是赤壁大戰的中心人物。此戰的勝負得失,絲絲縷縷,莫不與他有關。

而周瑜給讀者的印象,卻是心狹窄,容不得比他強的人才,特別對諸葛亮,一有機會,便想害之。這其實是《三國演義》渲染的結果,而且還杜撰出三氣周瑜這樣的情節,把個周瑜寫得不成模樣。直到臨死之前還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周瑜的嫉妒,即使按《三國演義》的描寫,也並非個人之妒,而是基業之妒。他發現諸葛亮的才能之後,雖有殺機,並非出自私慾,而是要為東吳除患,而且經魯肅勸解,馬上改為要把諸葛亮爭取過來,請他為自己的主人孫權服務。

周瑜並非妒人,他最擔心的乃是賢才歸於他人,對自己的主人產生威脅。這一點,宗崗看得清楚,故而也曾批註説:“可見周郎非忌勝己者,特忌勝己者為敵用耳。”一面,怕人才歸於他人,一面是對孫權極效忠誠,不但極效忠誠,而且禮先於人,禮重於人。《三國志》上説: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周瑜本來是孫策的朋友,孫策死,他的權力給孫權。他母親又讓孫權以對兄長的態度對待周瑜。加上那個時候,孫權只是個將軍,所以他的屬下對他的禮節很是簡單—你不過是個將軍嘛。但周瑜卻與眾不同,他對孫權執臣子禮—從一開始就把孫權當作至尊看待,這是周瑜的獨到處,也是孫權對他特別信任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孫權信任周瑜,更信任周瑜推薦的魯肅。因為在曹大軍南下的時候,孫吳武將要戰、文官要降,恰是魯肅一番剖析,給了孫權以最堅定和最知心的支持。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