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節五道王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公元191年,天禧元年,十一月初。
劉泰下詔加封原益州二十六位戰將,六萬益州兵選出最銳的一萬兵卒加入天賜軍,其餘全部遷入司隸造戶,北疆負責為其分封田地,以及一年之內的生活所需品。
益州將領中表現較為突出,如顏良、張任等人被分別送入各大軍團,其中功勞最大的張任被任命為西涼兵曹,負責輔佐張頜行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道加封被人認為是劉泰開始削弱都督權柄的前兆。
天禧元年,十一月中旬劉泰下詔重整駐紮在弘農的中州軍,要求華雄將中州軍簡至三萬,並且各部將領必須要送往北疆軍校培訓,若不願意接受培訓者,一律革職為平民。
華雄自然不敢違抗劉泰的軍令,耗費近月餘時間,將八萬中州軍分為三六九等,素質最好的三萬兵員留在軍中,其餘五萬人分別送往洛陽周邊人口奇缺的城鎮入住。至於原西涼以及聯軍將領,則接受華雄的安排,分批送往北疆,其實進入軍校學習,對他們來說可謂求之不得,誰會不願意?除非是傻子。
天禧元年,十二月。
據斥候來報,有人秘密收斂曝屍荒野的董卓,此人與董卓生前,西涼軍軍師李儒極為相像,情報人員不敢擅自抓捕李儒,請求劉泰做主。
劉泰有董卓一代梟雄,不應遭受如此下場,之所以一直對董卓的屍體置之不理,主要是因為沒有人敢在劉泰面前提出罷了。深思
慮之下,劉泰下發王詔,昭告天下各大州郡,赦免劉繇定下對董卓的所有罪行,並且恢復董卓的郿侯爵位,當然,繼承權被剝奪了,董卓膝下無子,
本沒有繼承資格的人存在。
於此同時,劉泰還為被劉繇上任期間抹黑的十多位漢朝官員平反,赦免李儒等數十萬西涼官員以及將領的罪行,若願再次出仕為朝廷效力者,以平民身份進入北疆各大學院,獲得一定資格的能力認證便可。
天禧二年,一月初劉泰對董卓的善舉引起了天下各大州郡不同程度的反應。其中以成都的劉繇,揚州的劉備態度最為烈,要求劉泰即刻處決李儒等西涼降將和官員。聲明這些官員與降將都乃大殲大惡之人,決不可將其留下,而李儒身為董卓的女婿,可以說是造成天下動盪的
源之一,怎能留之?
與此相反的是,西涼以及三輔地區對劉泰的決定拍手叫好。在他們看來,之所以造成三輔百姓離失所的並不是這些官員和降將,而是無能的朝廷的導致。雖然董卓殘暴,對百姓沒有絲毫仁義可言,可起碼董卓和其麾下戰將在西陲數十年,將羌族最大可能的削弱,理論上來說還是有點功勞的。
天禧二年,一月中旬。
因董卓之事,劉泰麾下文武百官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畢竟董卓乃是直接導致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如果劉泰真的恢復了董卓的爵位,豈不是承認董卓做下的一切都是對了?
在這一點上,劉泰確實做錯了,這麼多年以來,文武百官之間從沒有這一次吵鬧的這麼兇。劉泰也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的決定就是對的,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質疑,可在董卓的問題上,劉泰終於遇到了阻力。
其實董卓的事情本沒必要太多爭論。天下之所以大亂,不應該全部怪罪在董卓一人身上,而且董卓為漢朝也立下了不少功勳,如果一味的將所有功勳抹殺掉,是不是有點殘忍了?
經過半曰時間的爭吵,文武百官之間終於出現了明確分歧。一部分以黃忠為首的文武集團認為董卓功大於過,雖然間接推動了天下大亂,可畢竟抵擋羌族數十年有功!
而另一部分官員則認為董卓踐踏了漢室尊嚴,直接或者間接的害死了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理應夷三族,正國法,重振漢室威儀。其實對於什麼漢室威儀,劉泰一直都非常不屑,在劉泰看來,面子是自己掙的,用殺人的挽回面子有意義嗎?
天禧二年,二月初。
劉泰連頒五道王詔。
第一道:董卓之事無須再論,恢復其郿侯爵位,其罪行列入漢書之中,為責其罪,董氏三族子弟百年之內不可為官,不可入仕,不可祭奠董卓。
第二道:確認六部制度,所有官職在一月之內由劉泰安排。在未得到新任命之前,官員原職務不便。在此之前,六部制度雖然也在北疆執行,可卻沒有真正的取代漢朝管制,而且大部分都是以一種隱晦的手法稱呼,沒有真正得到官方的承認。
第三道:除西域之外,取消所有大都督執政區域。幷州重軍區取消,其兵馬分派各大周軍。取消典韋東北大都督封號,東北重軍區暫時直屬高順指揮。取消張頜大都督封號,西涼軍區贊時任由張頜指揮。
第四道:加封原幷州大都督黃忠為東鄉侯、四星天刀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注:有資格主持重組天賜軍事宜)。加封原東北大都督典韋為新昌鄉侯,四星龍戟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注:將領星級最高為五星,前面應該已經解說過了)加封中軍大將軍趙雲為泉鄉侯,四星龍膽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
加封左軍大將軍張飛為良鄉侯,三星龍吼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加封右軍大將軍許褚為韓侯,三星虎痴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加封兵部總領高順為廣平侯,三星天威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加封西域大都督文丑為鄭國鄉侯,三星怒威將軍,天賜軍參議大將,加封顏良關羽衛傑張遼張頜第五道。
加封國相荀彧為東興鄉侯,賜號王佐。加封軍師將軍郭嘉為東成鄉侯,賜號鬼才。加封蒙州刺史荀攸為東觀鄉侯,賜號謀主。加封軍機處大臣戲忠為南宮鄉侯,賜號鬼狐。加封刑部總領陳宮為廣德鄉侯,賜號鬼判。加封冀州刺史田豐為鉅鹿鄉侯,賜號忠士。加封幷州刺史沮授為河間鄉侯,賜號加封管寧劉政公孫策東方絕連續五道王詔可以說是震驚天下!一直以來對封侯,劉泰好像都極為抵制,即使屬下文臣武將,立再大的功勞也沒有什麼侯位獎賞,可如今居然一口氣封賞數十位官員,最高鄉侯,最低亭侯,簡直砸昏了文武百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劉泰的封賞中不論鄉侯還是亭侯,都沒有任何食邑。而且只能世襲三代,三代之後便會變為平民。不過為了彌補文武官員,劉泰允許鄉侯以上的三代子孫都可獲得朝廷每年的金錢補助,以及一些行商的特別優待。
天禧二年,二月中旬。
天下諸侯對北疆的連連動作都看在眼中。一些個明白大勢的諸侯,比如曹艹、袁紹、孫堅等人,都覺到天下一統的時間已經臨近了。之所以劉泰還未稱帝,主要是因為要為稱帝做準備。想要在未來得到一份湯喝的諸侯紛紛整軍備戰,擴大自己的地盤。其中孫堅更將目光放在了南方的
州和西南的南蠻身上,想要保持讀力,必須要有九州之外的土地,這一點孫堅非常清楚。
天禧二年,三月初。
劉泰確定六部制度。在六部之上設立執政部、文淵閣(等同軍機處)、清政部。荀彧擔任執政部中丞、兼領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高順擔任兵部尚書。陳宮擔任刑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管寧出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陶謙出任禮部侍郎,文淵閣大學士。鍾繇擔任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墨文出任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郭嘉出任清政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戲志才出任清政侍郎,文淵閣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