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起風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文化以製造對自己的不滿意為己任,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知足常樂並不是被提倡的態度。從階級關係來看,當民眾們對自己很滿意時,誰來替統治者賣命地幹活?
看來,通過塑造成功形象,製造等級差異,普遍營造“你還不夠好”的信念,是統治者對個體的御心術。弔詭的是,社會又要求個體能“自尊、自愛、自信”社會意識與社會潛意識的分裂可見一斑。
過度在意別人評價,反映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強大的張力。一般來說,幼時很少得到肯定與讚賞的孩子,或者經常被批評與貶低的孩子,比如那個女孩,容易出現苛刻的理想自我。
因為當現實自我無法被肯定時,便只能通過理想自我來實現它,這相當於自戀需要的延遲滿足。相反,一個幼時經常得到適度肯定的孩子,則會形成有彈的自我理想,這些人能更多的欣賞和認同現實自我。
成長過程中理想化父母的缺失也會導致理想自我的苛刻。當一個人的父母是沒有地位的、無法自控的、懶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時,難免會使他的理想化雙親需要受到創傷,從而執著於原始的理想化狀態,無法轉化為健康的自我理想。
為了緩解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張力狀態,一個人會不斷的試圖得到好評來緩解理想自我的壓力,不斷地討好理想自我。所以這些人會非常貪婪別人的好評,非常害怕差評。
如果要改變這種情況,關鍵是讓天平擺向現實自我這一端,去欣賞和認同現實自我。這是一種可以培養的習慣。
知足常樂並不會讓你止步不前,人天有一種追求自我實現的驅力,這種驅力並非靠比較或壓力才能被
發,心理學家大多數同意這個假設。
放下成為第一或一這種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
自然會是一
,你不是一
再怎麼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
。愛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
”那是自謙。
為了進步努力當然是需要的,但過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反而會得不償失。接受別人的肯定與讚賞,併為此而,這是一種值得培養的能力與習慣。
明白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並把事件的失敗與整個人的失敗區分開來。如果認為事件失敗是你整個人的失敗,便是一種不合理的歸因。
覺察此類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類想法所帶走或佔據,指出其不合理之處,並相信作為個人來說,永遠是有價值的。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會更加客觀與合理,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張力也會緩解,理想自我能變得柔和下來,此時,人會更善於去欣賞現實的自我。以上的建議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
最後要補充的是來自於宗教修行的建議,有一條路徑是經常讓自己處於“存在”狀態,這可謂是最徹底的擺脫評價的途徑。存在是去體驗,去創造,去給予;是去接受新鮮的思想和變化,好好地活在當下。
習慣於評價的人,很難有存在的狀態;而保持在存在狀態下的禪修者,則較少有評價態度。禪修是對治自我批評的良藥,長年禪修的人,可以在
常生活中也保持覺察的習慣,充分的抑制導致抑鬱情緒的自我批評。
你吃飯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吃飯。不是說你腦子裡想著“我在吃飯”這個概念,而是你提起筷子時,要注意到自己在提起筷子,接下來注意到筷子在移動,筷子碰到了一塊,筷子和
接觸的一剎那的觸
。
夾起時
受到的
的重量,筷子從盤子向自己嘴的方向移動,
和舌頭接觸的一剎那的
覺,要如實體會,你和筷子、
、吃飯的關係。
如果你在讀上面一段話時,不僅是在想象筷子和,而且明明白白地體會到:我正在讀一段關於筷子和
的話,我的眼睛在盯著電腦屏幕,右手在握著鼠標,中指指肚正和滑輪接觸馬上要滾動它,左手正拖著腮。
我正坐在家裡,室內溫度有點低,再不加一件衣服可能會冒,就是“如實觀照”佛法是滅苦之法可是人活於世不僅僅是想滅苦而是想追求快樂啊佛法可以帶來快樂嗎?
王路的回答為了更加了解正念,你可以嘗試一下在身體疼痛時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疼痛的受上,比如走路不小心磕了腳趾,這時你會發現疼痛對你的影響被屏蔽了,你只是清楚地知道疼痛的
受,但疼痛並不會像原先一樣使你痛苦,這時放開一點注意力,試著不去注意疼痛,你會發現痛苦的
覺又回來了。
這個過程能很好的幫你理解正念。
在正念裡有八種態度:“赤子之心”:這種覺察意味著將事物看作新鮮的,就像初次接觸一樣,帶著好奇心。
“不加評判”:這種覺察意味著對於任何體驗都進行公正的觀察——不對任何想法、情緒或覺標以好壞、對錯、公平與不公平的標籤,而是對每一刻的想法、情緒或
覺加以注意。
“確證認同”:這種覺察意味著確證並認可事物的本來面目。
“不加努力”:這種覺察意味著不貪婪,不抗拒變化、不逃離,換句話說,不加努力是指無論當下發生什麼,都泰然處之,不試圖遠離所處之境。
“平靜祥和”:這種覺察意味著需要心態的平衡,智慧。這種覺察的品質能對變化的本質給予最深刻地理解,讓你能夠帶來更深入的察與慈悲同發生的變化和諧相處。
“順其自然”:這種覺察意味著僅僅是讓事物保持本來的面目而不加干涉,無需設法改變當前的任何事物。
“自我信任”:這種覺察意味著能幫助你靠自己的體驗理解自己,無論真實與否。
“自我關愛”:這種覺察意味著能培養你對當前自我的關愛,不自責與批評。
假設你很在意,覺得很桑心,甚至憤怒。回憶當時的情景,此時,當時的情緒也會隨之浮現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