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回夢1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秦川與曇宗尋聲望去,見一個身材極為高大魁梧的藍衣和尚正眉頭緊皺的望著他倆。曇宗身材也極為魁梧,但比起他來還是矮了半個頭。

秦川冷然道:“這位大師有何見教?”那藍衣和尚合十道:“貧僧不痴。兩位身為佛門弟子,為何不守清規,違犯戒律,公然在酒樓中喝酒吃?”原來師妃暄在酒館初見秦川之時,心中便引起了高度警覺。離開酒館後,師妃暄去了淨念禪院,將和氏璧給了空大師代為保管,正準備動身去調查秦川的底細之時,慈航靜齋的情報機構已經將秦川的資料送來了。

此次為慈航靜齋提供秦川情報的是西川大豪解暉。他與宋閥是親家,與宋魯的情更是不淺,再加上宋魯有意要借這次編寫整理印刷派送《神農本草經》的一條龍服務系列活動為宋閥宣傳造勢,因此自然很輕鬆就將秦川的情報收集得極為完整。解暉親自閱讀了這本醫書,發覺此書不但集醫學現有各派之大成,而且還新提出了很多極為闢稀罕,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新思想新理論,各種疑難雜症,不治絕症都能在上面找到多種奇特的醫治方法。此書雖然還沒印刷出來,但手抄版已經傳開了,在四川杏林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秦川的弟子華人鳳又在成都開設醫館,廣收門徒,將一身絕藝毫不藏私公開於世,其門下弟子們都深信秦川是神農轉世,將秦川當醫神供奉起來了。解暉在醫術上也頗有造詣,雖然未曾見面,卻對秦川佩服得五體投地。又聽聞秦川年紀輕輕竟然是天下第一才子,畫聖,多情公子侯希白的師傅,更覺得此人不可思議。再聽宋魯說起李密在自己老窩裡見了他都要忍氣聲,絲毫不敢正面抗爭,只能獻上烏騅馬與英雄劍來陰謀暗害,心中立刻察覺此人極不簡單,於是馬上飛鴿傳書給自己初戀的夢中情人慈航靜齋的梵清惠,將秦川的詳細情報一一奉上。

梵清惠接到解暉的飛鴿傳書之後,也引起了高度重視,立刻吩咐慈航靜齋的情報機構全力收集秦川的情報,同時飛鴿傳書師妃暄。師妃暄剛到淨念禪院割完和氏璧,還沒離開,便接到了師傅的飛鴿傳書,上面寫的正是自己準備著手調查的秦川的詳細資料。不多久,慈航靜齋的情報機構將秦川在洛陽以東華法王的名號所做的種種舉動也都收集齊了,了上來。師妃暄與了空越看越心驚,覺得這秦川智慧高深得不可思議,知識淵博得更是不可理喻,即使在孃胎中就開始鑽研學習,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地步。難道真的象那些和尚們所說,是佛祖轉世,天生就有大智慧,大神通?聽聞當白馬寺數萬僧人云集,在狂風暴雨之中聽東華法王開壇說法,聞法既畢,大都歡喜讚歎而去,部分僧人至今仍留在白馬寺中,祈望能再見法王一面,苦候法王再次開壇說法。

師妃暄將秦川與石之軒相貌酷似的情況說了出來。了空又揣測莫非是那石之軒魔功大成,返老還童了?如果真是石之軒,以師妃暄的高明都不能看出他身懷武功,那就說明他已經達到返璞歸真的最高境界了,恐怕連寧道奇比之也要稍遜一疇。等《神農本草經》印刷傳開後,此人在杏林之中的地位絕不會低於醫學始祖神農氏,而近來他在佛門中的地位更是遠勝過不問世事,隱秘不出的淨念禪院。宋閥與他關係不淺,獨孤閥的大小姐是他的弟子,李密最近又公然頒下了“蒲山公令”聲稱與秦川為敵者便是與瓦崗寨為敵,雖說其用心險惡,意存不善,但由此也說明秦川的確是足以影響天下大勢的人物,能讓李密如此顧忌,不敢明來,只敢暗中陷害,定然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此人身佩英雄劍,行為舉動又毫無規律可言,更讓人高深莫測。師妃暄於是決定再會會秦川。了空怕秦川當真是石之軒,會出手加害師妃暄,便挑選了三十六名武藝高強的僧人一起同行,又特意請出了閉關二十多年的師叔天龍大師,跟著師妃暄而來。如果秦川並無惡意,則淨念禪院的高僧們也可向這為大名鼎鼎的東華法王請教下佛法。

師妃暄與了空等人來到董家酒樓,見秦川大醉,正趴在桌上睡覺,旁邊一個不守清規的年輕和尚正在大酒大,不由得均是眉頭一皺,覺得如此見面未免太過尷尬,於是暗中守在外面等候秦川出來。眾人都是修道悟佛之人,有的是耐心。等聽到秦川唱出那首“水調歌頭”眾人心中都是駭然,沒想到這位不守清規的東華法王文采竟然高妙至此。師妃暄與了空對望一眼,均想起“天下第一才子”的名頭來,心中都是一凜。

秦川與曇宗出了酒樓後,師妃暄與了空、天龍立刻上前相見,其他和尚均遠遠隱在暗處,以免引起秦川誤會。不料這位東華法王果然身懷絕世武功,竟然瞬間便察覺到了,一口直接道破,並神不善,大為警惕起來。師妃暄,了空讓眾僧隱藏起來就是怕秦川誤會自己來意,沒想到被他發現之後,誤會反而更深了。師妃暄與了空、天龍均想:此人如此大智大慧,武學修為定然非同小可!能深藏不,返璞歸真至此足見其高明厲害。

秦川對淨念禪院沒有什麼好,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自然怒了幾位佛法修為較為淺顯的淨念禪院僧人。不痴痴武學,佛法修為並不高深,脾氣最為火暴,先前見秦川二人不守清規,心中就一肚子火了,此時再見秦川如此蔑視淨念禪院,自然忍不住要站出來發難。

秦川見不痴站出來責問,心道:我們大酒大光你什麼事?眼紅了自己也去吃好了!曇宗卻支支吾吾道:“酒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法王與小僧是在做特殊的佛法修行。”他心中底氣可絲毫不足。適才大酒大,剛開始之時,心中還想到了佛,可到了後來,十幾碗下肚就忘乎所以了,早把一切都丟到九霄雲外了。

秦川心道:我自己到無所謂,可是曇宗這小子是被我騙來陪我喝酒的,我可不能讓他身敗名裂。秦川冷笑道:“久聞淨念禪院武學進,佛法荒廢,今一見果然如此。眾位‘高’僧竟然不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於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剋制的道理。可嘆可嘆!”眾和尚均是心中一凜,都覺得這東華法王那句武學與佛法相剋大含義,很有道理。不痴還是有些不服氣,道:“請問法王,公然違犯清規戒律又做何解?”秦川冷然道:“不經歷如何去看破?即是空,即空是無異於空,空無異於。這位大師心中卻將空與分得涇渭分明,對避之如蛇蠍,可見佛法落了下乘。”秦川這番辯解,將佛門清規戒律說成了本來就是空,因此用不著執著於清規戒律這一相了。此言其實頗為強詞奪理,大有詭辯之嫌。果然不少和尚微微皺起了眉頭。秦川心道:“不能總搞防守,要主動進攻,先發制人。”秦川忽然寶相莊嚴對了空合十道:“阿彌陀佛。秦川參見了空大師。都攝六,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師妃暄與眾和尚均思道:“這四句偈言是什麼意思?”了空與天龍卻對望一眼,心中大震,駭然思道:“東華法王佛法深,果然名不虛傳。他一口便道破了我淨念禪院所修禪法的來歷。”饒是了空修為高深,也忍不住臉數變,竟然合十開口道:“阿彌陀佛。了空參見東華法王。懇請法王指點津!”除了天龍之外,在場眾人包括秦川在內,個個心中都驚駭無比,萬萬沒想到秦川隨口一句話便讓了空自毀修行多年的閉口禪,開了金口。

原來淨念禪院本是中土佛教一個名聲不顯的小分支淨念禪宗,但百年前曾經出了個極為了不起的天才人物,創下了一門唸經的新方法。將寺中僧人分為兩組,一組念畢,另一組毫不間斷的連續下去,都是一口氣把經文念出來,所以唸經便如吐吶呼,成了一種極好的練功法門,又吻合了連續共振共鳴的原理,故能若水之不斷,既是好聽,又能大大促進武學修為。此後淨念禪院每用此法念經,眾僧的武學修為進,在武林中的地位益高漲,最後竟然與慈航靜齋齊名並稱為佛門兩大聖地。到了上一代,了空的師傅天相大師察覺淨念禪院的武學固然出類拔萃,但佛法卻漸荒廢凋零,長此以往,佛門聖地之名將名副其實,於是心中大為焦急,苦思其原由,終不得解,最後鬱鬱而終。了空的師叔天龍大師因聞一指禪可以接引他人悟道,於是閉關數十年苦修一指禪,希望修成之後,能接引淨念禪院眾僧悟道。了空天資過人,當上禪主之後,隱隱察覺佛法之所以荒廢,其源便是在前輩先賢所創的這唸經之法上,只是此唸經之妙法是淨念禪院興起的本,了空也不敢輕易下結論,於是開始苦修閉口禪,以圖找到補救的方法。了空修煉閉口禪多年,自身成就斐然,六神通之中已得天眼通與天耳通,他心通與宿命通也略窺門徑,只是仍舊沒能找出補救淨念禪院佛法荒廢的法門來。此時見秦川佛法深至此,又能一口道破淨念禪院的問題與來歷,自然知曉補救之法,於是不惜自毀修行多年的閉口禪,開口出言相求。

天龍理解了空的心思,自己閉關幾十年,也是為了尋找補救淨念禪院佛法荒廢的法門,可惜至今仍舊無成,如今佛門有大智大慧的東華法王既然有能力解決,作為禪主的了空出言相求也是理所當然的。師妃暄面上古井不波,心中卻是極為驚駭。她與了空多次,了空只用一個眼神就能準確表達出千言萬語,令師妃暄極為傾佩其閉口禪的神妙。沒想到此時竟因秦川一語而廢。師妃暄心中暗自警惕,若將來與秦川為敵,可要千般小心,萬分留意。

秦川見了空開了金口,先是一驚,接著心中也稍歉意,於是認真答道:“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唸佛時心中意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唸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切勿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唸佛要法。”了空與眾僧聞之大喜,齊宣佛號。

天龍又問道:“可有妙法息滅妄念?”這個問題是所有參禪修道之人最為關切的。眾高僧都豎起耳朵傾聽秦川如何回答。

秦川沉思良久,答道:“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眾僧都大覺高妙,無不點頭稱善。

天龍微一猶豫,又問道:“法王對一指禪可有研究?能否指點老衲一二?”秦川恰好對一指禪頗為不以為然,心道:修一指禪的俱胝和尚可不是什麼好東西!典型的一個變態!那變態該不會是你徒弟或徒孫吧?

秦川冷然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聞秦川此言,除了天龍面有喜,其他的高僧都面面相覷不解其意。秦川又接著道:“有一個老和尚見了佛祖,問佛祖什麼是佛法?佛祖手一指,老和尚就大徹大悟了。老和尚悟道一點都不吃力,他得的便是一指禪。以後他說法,什麼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這個,不懂得也是這個,第二句話也不說;很多人因他這麼一指也悟道了。有一天他出門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彌,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師父磕頭啊,頂禮啊,求佛法啊,師父總是手一指,這個。這一天師父出門了,有人來找師父問佛法,小沙彌說,我師父那個佛法,我也知道。那個居士就跪下來,小師父,那請你告訴我。小沙彌也手一指,這個!那個人也悟道了。小沙彌很高興,原來師父的佛法就是這個樣子。等到老和尚回來,小和尚向他報告,今天來個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說了經過。師父哦了一聲就進去了,轉身又出來了,對小沙彌說,你再說一遍怎麼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說,這個。師父等他指頭一伸出來,一刀把他指頭砍斷了,血不止,小和尚痛得大叫,也悟道了。”故事裡的老和尚其實便是唐朝金華山的俱胝和尚。秦川對他這種做法頗為不以為然,一直認為他是個變態,因此說此故事之時,也帶著絲嘲諷的語氣,心道:“如是如是”便是“黑白是非一切都由佛祖說的算”!ft,真夠無恥的!

天龍大師聽完之後,默唸了幾句“如是如是”忽然左手一揮,將右手食指切了下來,笑道:“如是如是。”眾僧都大驚失,師妃暄與秦川心中也暗自驚駭,了空卻合十道:“師叔終於大徹大悟,可喜可賀!”天龍朝秦川合十謝道:“多謝法王點化!”然後飄然而去。在場眾僧中,有一個是天龍的親傳弟子,追著而去,大喊道:“師傅!”天龍回頭,左手食指一指,大喝一聲:“唑!”那弟子頓時停下合十,似乎也悟道了。不久兩人一前一後都飄然離去了。遠遠傳來天龍的偈頌:“多年行腳覓歸途,入室知為道路愚。檢點舊時新衣缽,了無一物可提扶。”這四句的意思是:很多人從年輕學佛、修道、出家,多年行腳到處參訪,覓歸途,都是找一個歸家之路,都想找到生命的源。真正悟道的時候,你才瞭解道路愚,被道路騙了,被方法騙了。真正悟了道的人,我還是我,一切皆空,了無所得。這個衣缽還是舊的衣缽,不過是好多年前你自己把它捆起來找不到了,現在你把它拿出來,這個東西還是舊時的那個東西。本來無一物,沒有一個境界可得的,這就是無法可得。因此不要著相,不要執著於法。

眾僧紛紛悟,師妃暄悟之餘,心中更是大生警惕,秦川一個故事便將淨念禪宗武功最高的天龍大師點化了,天龍大師與其弟子顯然是離開淨念禪宗去雲遊四方,由此淨念禪宗一下少了兩個頂級高手。若這一切都是出自秦川有心算計的話,那此人也未免太過可怕了。

師妃暄深一口氣,微笑道:“法王此時可否陪妃暄泛舟賞月?妃暄有很多疑問要向法王請教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