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悲情訴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洋灑灑近200的條文,勾勒出整個維新時代的本出變革內在動力。

各種妙的設計、巧的制衡通過這200條成文予以一一歸位,宛若天河的星辰,雖然看上去雜亂無章,但依照內在的秩序依然實現了有規律的運作。

從表面上看,皇帝雖如同舊式的最高主宰一般,掌握了國家統治大權的五項權力,依舊保留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但五權再也不是絕對和任意的行使,而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平衡與約束,在這個層面,皇帝想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制約與束縛,以至於不能隨心所地發號施令。

但在另一個角度看來,皇帝在受到重重製約的同時也得到了來自五方面的輔佐,每一樣國家大政的確定都不再需要由皇帝個人予以確認和負責,通過制度的合理安排,皇帝在需要決斷的時候總能獲得他想要的幫助與建議,在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也總有臣下“身而出”皇帝本人倒是更可以逍遙其間。換而言之,這種制度的安排對皇帝的要求下降了,對皇帝個人能力的依賴程度降低了。他採用了集體決策的機制來有步驟、有分別地替代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對這個機制的本屬,素以膽大敢言的楊度有一句闢的結論:“如果能切實遵照這個體制治國,要想做堯舜一般的明君恐怕是很難了,但是要做桀紂一般的暴君、昏君同樣也難了…”但林廣宇地回答比楊度更為令人詫異:“古往今來。明君少之又少,煌煌5000年才有堯舜兩君;昏君、。(敗壞國家卻是層出不窮。朕做不了舜,但也決不做昏君。”哪怕再昏庸的皇帝也不會在臣下面前說自己不想做堯舜的言語,楊度起先一陣驚愕,隨即又是拜服…都說致君於堯舜,但古往今來,成舜的。就兩人而已。賢明如唐太宗者。猶有徵高麗之失。擇儲君之誤,他人可想而知。

五權憲法的另一個妙用卻是君臣兩人心知肚明卻又不說的…皇權可以在其中扮演立案平衡手的地位。

基於政治衝突的必然,行政與立法、立法與司法、軍權與政權肯定會有層出不窮地矛盾,以往朝廷地處理要麼是和稀泥,要麼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但在五權憲法地制衡體制下,這種矛盾的解決途徑便有了程序化的方式,而不再是據君王個人喜好和口味不同予以協調。未必高效,但絕對公平…這也是為什麼五權憲法體制對真正的明君而言並不是一套理想體制的原因,因為他所希冀的克服與展望,他所擁有的見識和力量不能如願鋪陳,卻要在溝通、協調甚至妥協中渡過,這就費了資源,降低了效率。

林廣宇對這一情景有自己地概括:“理論上講,優秀的獨裁、**與集權能將所有的力量聚合起來通過一個點釋放出來。但這對於獨裁者的要求太高。他非但要擁有遠勝於他人的識見與能力,而且要具有高超的手法與執行;就民主而言,總有部分力量損耗在推諉與扯皮中。但集體出現失誤是小之又小的邊緣屬。”非要用指標來衡量,那麼是優秀的獨裁>優秀地民主>拙劣地民主>拙劣的獨裁;而用概率來衡量,則拙劣的獨裁>拙劣地民主>優秀的民主>優秀的獨裁。在這樣的意義上,林廣宇遵循了自己的選擇法則,挑選了有民主的獨裁…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穿越者先發優勢的逐漸喪失,民主的成分將將滋長,獨裁的成分將益受限。

沒有人願意真正正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沒有人願意捨棄到手的權力,林廣宇掙扎了許久,終於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一個有益於國家與民族的選擇,一個可以向歷史和未來代的選擇。

因為,他始終將自己當作是一個平凡人而非卓越的政治家,在榮耀的光環之中,進行理的分析與人的思考貫穿了他的選擇動機。

他微笑著,用炯炯有神地目光注視全場,在做出這種決斷的選擇之後,他能夠真切受到自己距離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地位又近了一些。

會場裡,他看到了有人衝的動,有人疑雲重重的錯愕,有人眉頭緊皺的沉欣鼓舞的笑容,但這些早已經在他的算計中了。

還沒等張宣佈可以對憲法草案進行討論,幾個守舊派的欽定議員撲通一聲跪地不起,口裡直喊:“皇上,此草案萬萬不能啊,行此憲法,則基動搖、國將不國啊…”痛哭涕!

會場鴉雀無聲。注視的目光聚焦到了會場中心的御座上。

“諸位愛卿,憲法草案系國家本**,兩年以來,朕陸續審定,數易其稿,何嘗不曉?”林廣宇緩緩地,卻是帶著堅毅地口吻說道“行此憲法,君權自然大有阻礙。朕又不傻,怎地不知其中厲害,只是又不能不如此。”全場肅靜,聽著皇帝的金口玉言。

“朕自束髮受教以來,時時反省、尋思,捫心自問,兢兢業業,未嘗有失德之舉,國勢卻一頹甚一。何也,天道深遠,國祚艱險。每天睡下之時,朕總隱隱擔心,明洋鬼子會不會尋釁鬧事,亂黨會不會聚眾造反,沒有一天是安生的,這擔驚受怕的子,眾愛卿又何嘗清楚?”林廣宇說著,眼中閃動著淚花“古往今來,無不亡之國,無不滅之家,此天道輪迴,萬世不移。但朕每每想祖宗創業之艱辛,絕不敢做亡國之君。憲政為當今時代,國會為國運昌隆之兆,朕何德何能,敢行逆天之事?”

“皇上…”一片哭聲。

所有的議員都沉默不語。憲法中讓步和妥協的力度之大,就是對憲政抱有最高期望,對改良持最進的態度的議員也始料未及…他們原本以能監督政府、限制官員為極限,沒想到居然皇帝主動把部分皇權也置於國會的監督之下。

對此,林廣宇在事先有清醒的認識,掙扎了兩年之久,在心中來回盤旋了無數念頭,亦有過心靈的掙扎,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讓步到底。雖然可以通過逐步的放權與讓步來行一個漸進的過程,但一來這種步伐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二來終究是要讓步的,遲來早來並不差那麼一點,反而顯得主動、大氣;三來,拖得越久,反對的聲音會越多,反對的阻力也會越重,與其步步改良,步步受困,不如橫下一條心,畢其功於一役。思來想去,乾脆還是一步到位了。

“朕今做此讓步,起因有三,一為國,二為民,三為子孫。倘不變革,朕在位之時猶壓得住陣腳,朕死後怎麼辦?倘若子孫不肖、國家動盪,朕即便善終,又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朕只盼憲法實行,君位永固、國祚永昌,我帝國人民時時得享榮光而無凍餒困苦之窘狀…”說到這裡,林廣宇一陣哽咽“唯盼我帝國臣民,我議員菁英,深知朕之苦心,體諒國之艱難,收譁眾取寵之心,止犯上作亂之行,誠團結、開拓奮進…行新政、遵憲法、踐改良,如此,朕即便明撒手歸西,亦可含笑九泉…”

“皇上!”面對林廣宇的悲情訴說,滿院之人悉數跪了下來。

張等人淚滿面,聲帶哭腔:“皇上聖明。”

“皇上聖明!”會場中整齊地哭聲,此一聲“皇上聖明”卻又與平常不同。

“臣等願指天發誓,忠君報國、矢志不渝,如違此誓,神人共憤。”

“臣等願指天發誓,忠君報國、矢志不渝,如違此誓,神人共憤!”

“好好好。都起來吧!”林廣宇長出一口氣,選擇降低身段的悲情訴說與高高在上的恩賜賞予想比,前一種不僅效果良好而且令人印象深刻,更能捕獲和打動人心。一種不留痕跡的低調非但不會折損皇帝在臣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反而有助於正面形象的樹立和引導。畢竟,皇帝要軟化的不是本來就擁護皇帝的死忠派,而是對皇權持有不滿,對朝廷意見頗大的革命派。這一幕,既給在場的人看,更給不在場的人看,在場的眾人既是觀眾同時更是相得益彰的群眾演員。

為君兩年,執政兩年,無論是演技還是套路,林廣宇都豐富了許多…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