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第二次河南之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稟主公,邵將軍來報,其已順利拿下野狐嶺!”盛樂城內,封奕正在給衛朔介紹軍情。
“是嗎?邵將軍動作快,拿下野狐嶺就能威脅到壩上草原,這下鮮卑人該慌了。”聽著封奕彙報,想著自開戰以來各路大軍進展順利,衛朔心情十分愉快。
他一邊盯著屋內那副巨大的沙盤,一邊喃喃自語:“接下來右路軍邵玉娘部、衛雄部不該停下腳步,應繼續沿著大鮮卑山左右兩側北進,爭取一直打到漠南草原深處慕容鮮卑部落處。”
“後為了更好的保護陘北、代郡、上谷的安全,右路軍必須繼續向北推進,拿下燕山山麓下草原地帶(今壩上草原)。那裡是漠南草原南部,由陰山——燕山山脈餘脈環繞,水草豐美,位置重要。”
“若被胡虜佔據,等於是有了南下幽燕前沿基地,可經野狐嶺南下上谷、代。相反遼東若將其掌握手中,不但可屏護代、上谷,還可前出威脅漠南,將徹底掃除胡虜威脅。”對衛朔的宏大構想,在座諸位是心知肚明,自家這個主公鑑於歷代飽受北方草原民族威脅,一心想徹底除這個頑疾。而今遼東軍大舉北上,就是為了實現衛朔的戰略構想。
溫嶠沉片刻道:“主公,其實早在大秦帝國時代,秦軍已經把長城推進到了壩上草原的北部,將燕山——陰山相接處的草原跳板,納入了帝國統治的範疇。遼東要想控制壩上草原,重修秦長城就是必須的了。”聞言衛朔眉
一挑,斬釘截鐵道:“修!必須得修!為了華夏不再受北方胡虜威脅,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修!”後世有不少人都在詬病北方長城是一種被動防禦,對古代國防起到十分消極的作用。但在古代待了這麼長時間,通過仔細瞭解,衛朔才發現古代長城對北方安危的重要
。可以說正是依託長城,農耕文明才堪堪擋住了來自北方草原民族的滾滾鐵騎。
因此自衛朔收復了北方數州之地後,他就一直在積極整修秦漢時代遺留的長城,然後依託長城建立了一整套完善得防禦體系。
以前遼東沒有實力、能力將防線往北推進,只能暫時將防線穩固在野狐嶺以南。
但而今不一樣了,隨著遼東軍展開全面反擊,遼東已經有實力依託壩上草原北部的秦長城故址,完控壩上草原,讓燕晉北部的戰略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換句話說,北方草原民族再想像以前那樣,如入無人之境般的深入馬邑、平城、代、涿鹿等內陸,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諸位,只要右路軍進展順利,後幽燕安全就有了保障,接下來該說說左路軍劉遐部了。派人向傳令給劉遐,告訴他務必儘快解決掉後套平原上的鮮卑部落,將戰線推進到高闕
一線。”偷襲野狐嶺拉開了晉人對北方草原民族全面反攻的序幕,右路軍邵玉娘部自野狐嶺出上谷後,進入後世的壩上草原(漠南草原靠南部分),沿燕山山麓向東北方向攻擊前進。
至於統轄右路軍另一部的衛雄,自遼東郡襄平北上,經高顯縣越燕北長城,沿著遼河一路北上殺入大鮮卑山東側平原地帶,從側翼威脅漠南諸胡。
而剛剛拿下了盛樂的中路軍主力,在衛朔指揮下突然止步不前,反而對陰南參合陂一帶虎視眈眈。
與此同時,在中、右兩路遼東軍攻勢漸漸展開後,戰爭的重心開始往西轉移,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也在劉遐的率領下,即將在後套平原的戰場上展開。
如果說往裡秋高馬肥之時的南下,對於草原民族來說是一場節
,那麼眼下初
時的被動反擊,則更是一種無奈的表現了。
在太興二年,被遼東軍在盛樂、野狐嶺相繼反擊得手後,拓跋鬱律特別希望取得一場對遼東軍的勝利,以此在鼓舞
漸低
的士氣。
在漠南諸胡尚未做好南下決戰的情況下,唯有後套一帶的鮮卑部落適合展開反擊,結果正好一頭撞上北進的劉遐部。頓時胡、漢雙方在黃河以北、狼山以南的後套平原上,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展開了烈廝殺。
河套平原的重要不言而喻,這片能夠得陰山庇護,河水潤澤的土地,對於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以及來自黃土高原的農耕民族都有著重要意義。
眼下遼東軍已佔據了整個西套平原,正在對佔據東套(分前、後套)的鮮卑人發起反擊。
如果鮮卑人被徹底逐出河套地區,那麼他們也就失去了漠南最為肥美的草原,而遼東後再也不用為馬匹供應而發愁,同時又能徹底屏護關中安全。
太興二年,一場發生在黃河兩岸的大戰也拉開了序幕,史稱晉“河南之戰”而後世為了與前漢河南之戰區別,又將此次會戰稱之後第二次河南之戰。
所謂河南地,從字面上看似乎指向的是黃河以南地區,其實並不完全準確。真正的河南地,除了今黃河幾字灣內的鄂爾多斯高原以外,還包括烏加河以南,被陰山與今鄂爾多斯高原包夾而成的那片平原,也就是所謂的“後套平原”河南地距離長安不足千里,佔據此地騎兵只需疾馳一二便可到達。因此一
不收復此地,長安一
不能安穩,也就一直處在鮮卑鐵騎的威脅之下。對於遼東來說,鮮卑佔據河南地,就如一把鋒利的尖刀
在背後,讓遼東上下如芒在背,寢食難安。
此次北出朔方的遼東軍,首先攻擊的自然是烏拉山山前地區,也就是今天包頭所在的,後套平原東部的夾角一帶。這裡原是匈奴在漠南的核心之地,河南之戰後連同黃河南岸的部分鄂爾多斯高原,建制成為了西漢帝國的“五原郡”烏拉山前戰鬥進行的很順利,當地留守的鮮卑部落本無力抵擋遼東軍進攻,劉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到後套平原的核心區域。
緊接著左路軍在劉遐、陽鶩統領下,向西大迂迴,兩部先沿黃河北岸西進,接著在秦長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進至高闕,切斷駐守後套平原的鮮卑部落與陰山北麓拓跋鬱律的聯繫。
切斷了鮮卑人退路之後,左路軍主力迅速南下,完成對後套及其以南地區的迂迴包抄,突然掩襲駐守當地的鮮卑部落,並一舉擊潰之。
除了少數鮮卑人逃遁外,遼東軍殲敵萬餘,俘獲數萬胡人,以及牛羊數十萬頭,收復了河南地全部土地。
河南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規模亦不為大,但它在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遼東收復河南地,使得關中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至陰山,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草原民族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在左路軍十分順利征服了後套平原後,劉遐已經開始著手恢復秦帝國在陰山上修築的長城了,正好那些被俘虜的胡虜可以用來充當勞力。
如果說偷襲野狐嶺拉開了遼東戰略反擊的序幕,那麼河南之戰就相當於一把鑰匙,直接開啟了敵我雙方之間的慘烈大戰。
自此役之後,遼東、鮮卑之戰在軍事上進入了慘烈的拉鋸階段,每一天都會有戰事發生。只不過,與以前的情況有所不同,胡虜不再總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遼東開始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的將鮮卑入死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