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說官47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雖然言語不多,卻是字字珠璣。堪稱大智慧,真見解。
三國時代的大戰略家中,惟孔明與魯肅最為相知相近。前面說過,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集中地體現在《隆中對》中,而魯肅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既有言詞,更有行動。劉、孫聯合,他是當事人;借荊州給劉備,他又是合謀者。不惟如此,對於劉備的事業,他也十分關心。雖然他的本心全部繫於東吳,系在他主公孫權身上,但他對孫劉聯合是真誠無私的。或許可以這樣說,如果魯肅不是因病早亡,那麼,就有可能不致於發生呂蒙襲取荊州的悲劇,甚至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設想也有可能成為現實。
魯肅忠實於孫、劉聯合的戰略,有什麼證明?別的且不說,單說他把龐統這樣的人才舉薦給劉備就是明證。事見《三國演義》第57回“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周瑜死了,諸葛亮前來弔孝,雖然東吳將領對孔明大為不滿,他卻在驚風險當中,遊刃有餘。事畢歸來“方
下船,只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弔孝,明欺東吳無人耶?’”此時,雖是孔明,亦不由得不驚。
“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也。”孔明問他何往,他說去投孫權,諸葛亮認為孫權不會重用他,便寫一封信留給他,對他說,如果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劉備。
於是龐統見孫權,孫權果然不喜。不喜的重要原因,還不僅是因為這先生過於“形容古怪”實在孫仲謀的形容也不漂亮,或者說更為古怪。不喜的原因,是因為龐統言談話語似有看不起周瑜的意思。孫權一生最喜周瑜,這龐統竟然說:“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於是龐統留吳的計劃化為泡影。
龐統留吳,魯肅當然高興,既不能留吳,又擔心他去投曹,於是兩個人有了這樣的對話:肅曰:“公莫非無意於吳中乎?”統不答。
肅曰:“公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可實對肅言,將何往?”統曰:“吾
投曹
去也。”肅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統曰:“統意實
如此,前言戲耳。”肅曰:“某當作書奉薦。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統曰:“此某平生之夙志也。”乃求肅書,徑往荊州來見玄德。
魯肅向劉備推薦龐統,不但表現了他和龐統的真情,尤其表現了他一心聯劉、同心破曹的戰略意圖與決心。
曹之外,魏方最有戰略眼光的乃是司馬懿。
司馬懿在三國時代實在是一個奇異的人物。想當初,曹徵召他,他硬是不應召,於是曹
大怒,說不應召就處死他,他才勉強出來。但不出則已,一旦出來,竟又成為曹氏集團的四世老臣。後來乾脆取朝政如傢俬,最終把個曹氏天下變成了司馬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