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說官3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馬謖的這番見解,真真是很了不起的。馬謖與孔明在這一點上,深深地契合,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於是二人有了不同尋常的相知。可是,劉備卻不欣賞馬謖,白帝城託孤之時,還特別告誡孔明,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後來,孔明還是用了馬謖,派他和王平去守街亭,結果,果然打了敗仗。孔明反思劉備之言,不免痛徹肺腑,自責不已。

其實,這不能說馬謖就不是人才,頂多說他不適於領軍打仗。想當初,劉邦與項羽大戰,蕭何也沒有打過仗,張良也沒有領過兵,但漢初三傑,卻認定以蕭何為首,張良次之,軍功最盛的韓信排在二人之後。彼時封侯封地,蕭何亦在曹參之前,為此,劉邦還有一段“功人”

“功狗”之論。假定我們把不可大用理解為不能領軍,恐怕才能說是正確的。但《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認定了劉備知人之明遠在孔明之上的。

劉備知人,並非虛話,否則,臥龍鳳雛怎麼能歸到他的名下,關、張、趙、馬、黃也不能成為五虎上將。但他最大的特點還是愛才。

這裡先說他和趙雲的關係。趙雲原先在袁紹軍中,袁紹不能用,於是投靠公孫瓚。公孫瓚又沒作為,這使他很苦惱。依他的個,他是不願意三番五次改換門庭的,而且公孫瓚與劉備的那種關係,劉備也不能挖公孫瓚的牆角,於是二人的往,就帶有了十分特別的彩。

劉、趙初次見面,是在戰場之上,書中說,公孫瓚教劉備兄弟“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這不捨之心,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意思。兩個月後,袁紹與公孫瓚講和,劉備去平原縣上任,與趙雲分手,更是難捨依依。羅貫中沒有說這兩個月劉備趙雲有何接觸,談講幾何,但雙方的情已超出一般的友情之上: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雲嘆曰:“某曩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灑淚而別。

從“便有不捨之心”到“灑淚而別”不過六十餘而已,但惺惺相惜之情,已躍然紙上。

此後,劉、趙分離,中間還有一段借趙雲的故事。其實,趙雲之特長與關、張相似,借趙雲與否,並非他決定勝負的惟一選擇,但劉備執意要借趙雲同行,可知其借將的目的並非只是功利二字。後來,公孫瓚敗死,劉備東逃西奔,二人沒了再見的機會。直到關羽去古城的路上,始有趙雲二次出世,終於成為劉備終身依賴的一員虎將。

劉備與趙雲之關係既多且深,而且,彷彿每次關涉劉備幼子的前途之時,都是趙雲捨命相救。長坂坡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彩之筆,截江救阿斗,也是《三國演義》著力描寫的筋節之處。舊時代幼主安危便是國家的安危,而每當危機之時必有趙雲出現,可見,劉備與趙雲的關係是非常且又非常的了,以至於很多民族戲劇,不再把趙雲看作是劉備手下的一員虎將,而把他看成是劉備的一個兄弟,說桃園三結義,後補四弟趙雲,俗稱四將軍的便是。劉備、趙雲,除去君臣關係,在讀者一面看來,還有兄弟情誼。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