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說官2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隆中對》並非演義者杜撰,也見之於史籍,陳壽《三國志》和批本《三國演義》,文字相差無幾。《三國演義》中寫道: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即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這一篇《隆中對》,真是妙不可言。劉備聽罷,喜不自勝。《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對劉備此時的反應,各有描述。《三國演義》上說: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陳壽的《三國志》,沒有這許多話,只寫孔明“隆中對”畢,先主曰:“善!”雖僅一字,卻一字千鈞。《隆中對》確實說到劉備內心深處,不但搔到癢處,簡直就是醍醐灌頂。這一字之答也與劉備的身份十分相符。

劉備接受了諸葛亮的戰略定位,從此開始走出逆境,箇中雖有幾番曲折,畢竟為蜀漢的興起提出了方向保證。

遺憾的是,孔明對這一戰略思路是堅定不移、始終不渝的,而劉備和他手下的一些大將,對這一戰略的認知程度卻各有不同,執行起來也有偏差,甚至有很大偏差。正是這些偏差斷送了荊州,又險些斷送了整個蜀漢的命運。雖然經過諸葛亮的極力挽救,但那歷史傷害已然是不能全然恢復的了。

對這戰略造成重大危害的,乃是劉備手下第一員大將,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也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關羽。關羽在守衛荊州這個戰略基地時的所作所為,正是對諸葛亮上述戰略方針的一個逆動。

當初劉備入川時,留守荊州的責任主要是給諸葛亮的。後來,劉備在取川的過程中發生困難,派關平送信,請孔明率軍入川。於是:雲長曰:“軍師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干係非輕。”孔明曰:“主公書中雖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