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關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關東,原指山海關以外的中國疆土。後泛指“遼、吉、黑”東北三省,有時亦包括內蒙,合稱“東北四省”自夏朝大禹治水時,東北就作為一個方位被擴入中華版圖。《尚書·禹貢》有言:“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九州中的冀州和青州就已涵蓋遼寧的部分地區,這也是有文字起,東北第一次被載入典籍。後《尚書·堯典》又拆九州為十二州,新增的幽州營州更以遼河為界細化為遼東和遼西。不過此十二州並未包括今天的吉林和黑龍江,僅以“東北”代稱遼寧。
戰國之後,東北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本
改變。位於北方的燕國,為防禦勁敵東胡的侵擾,從燕昭王執政時開始修建長城,幾乎把今遼寧全境包括,並設立郡縣以轄其地。《史記·燕世家》記載甚明: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以上五地分別為今河北宣化、北京密雲、遼寧凌源、遼寧北鎮以西和遼寧北鎮以東,這是有史以來,中央集權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
後秦嬴政統一六國,仍把防禦北方胡人當作首要任務。令蒙恬扶蘇督軍30萬並攜勞力百萬續接燕趙長城,使之與秦長城一體,更加以延伸。《史記·蒙恬列傳》有文可證:“因地形,用險制,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後秦滅,至兩漢三國時,除繼續保留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前漢時增設蒼海郡、玄菟郡、樂
郡、臨屯郡、真番郡。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
域、圖們江
域,相當於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龍江省地區,置於轄境之內,特別是把今朝鮮部分領土也劃入四郡,歸為漢的統一管轄之下。隨著歷朝不斷擴大管轄範圍,郡縣制的鞏固和完善,東北區域最終形成。
而後中國經歷隋唐,隋國運不過30餘年,外與高句麗興兵混戰,內受瓦岡李唐重創,早早結束了兩代即滅的命運,著實無力推動東北發展。太宗繼位後,勵圖治連續收復失地,積蓄國力;後高宗李治興兵滅掉高句麗,甚至在今朝鮮領土上建制設郡!氣魄之大,令人驚歎。遺憾的是,顧及到各種原因,唐朝不斷縮小領土轄地,最後又退回到秦漢時期所轄版圖。
元代承前啟後,作為發祥於東北的部族,它不僅承認遼金人的東北區域說法,更使之發揚光大。《大元一統志》說:“開元路,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這裡提到的“東北”就是從當今東北區域這個大範圍說的。於是“東北”這個概念,從元代起,既是方位又指為區域。
自明代以後,東北地區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這就是人人皆知的“關東”問及“關東”的由來,須瞭解當時形勢:明朝統一全國後,先後遭遇兩大勁敵:其一是蒙古,即元朝遺黨及後裔,元軍雖被驅出京城沿長城北遷,但始終未停止對明朝的侵擾,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其二是女真,女真本是散遊在關外多個部族的總稱,也是滿族的祖先。明朝本採取“東夷制北虜”的策略來讓蒙古女真相互牽制,但無奈女真部族在明朝中期羽翼漸豐、異軍突起,經常入邊侵擾,至明後期,努爾哈赤一統女真諸部,開始對明朝進行大規模的武裝襲擊,故明朝異常注意邊疆佈防。
為抵禦強敵入侵,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命魏國公徐達率部修建山海關,專設山海衛,派重兵守禦。山海關與一般防禦工事不同,反映了一種新的防禦構想:關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脈,臨萬頃碧波的渤海,所謂“襟連滄海枕青山”山海關之名,即源出此義。山海關一經建成,其政治軍事地位立刻顯示出來,山海關所在位置,恰好處於河西廊的咽喉之地。從今遼寧錦州直抵山海關下,長約400裡,背靠醫巫閭山,前臨渤海灣,于山海之間,僅一線之通。這一狹長地帶,位遼河以西,故稱為河西走廊。山海關像一把大鎖,牢牢地鎖住了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通道。在軍事技術與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的確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雄關。後來事實完全證明了這座雄關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努爾哈赤、皇太極那樣雄才大略,清八旗軍隊那樣驍勇善戰,在遼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兩代人都無法打破這座雄關的防禦,只能望關興嘆,駐足卻步,幾度臨關又幾度無功而返。難怪古人稱讚它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的出現,第一次把華北與東北截然分開,自此便成為兩大區域的天然分界線。一座關城,竟成為今
華北與東北、遼寧與河北兩區兩省的大致分界線,這恐怕是朱元璋徐達所始料不及吧!
自山海關落成,古人就有了內外之分的新地理概念。山海關以西,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山海關以東,即長城外側統稱“關東”或“關外”後“關內”又逐漸被稱為“關裡”以至後來,有山東、河北乃至江南地區的人寓關外,往往不稱省名,而泛稱“關裡”清朝在入關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與明朝
烈爭奪東北,最後完全摧毀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於1644年乘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政權的機會,揮師進關,佔領北京,再經過近20年戰爭,徹底打敗了南明政權,重新實現全國的統一。清朝是滿族貴族創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全國建立了具有滿族文化特
的政治制度。東北是它的故鄉,被清朝統治者尊為“龍興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視,很快設官建制,逐漸完善起來。自清朝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瀋陽)為留都,設文武大臣駐守其地。
清朝政治方針趨向於大統一,反對“華夷之辨”、傾向“中外一家”故清入關後不再續接長城,但顧及到山海關的戰略地位,仍予以保留。但此時山海關的作用已發生本質改變,稽察往來商旅、取稅收成為它的要務。此外,由於清朝集權
信東北是他的“龍興之地”必須要防止外人破壞“龍脈”山海關更成為阻止關內人口進入東北的人工屏障。
可嘆時不我待,正當中華民族忙於在小世界改朝換代時,西洋人的鴉片和大炮已撞開清政府大門。自此之後,局勢每況愈下,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之中,我祖父的產業也是在這時開始衰敗的。雍和宮西,有妙仁堂,為京都第二大藥房。下至桔梗陳皮,上至靈芝人參,無一不全。這祖產始創於康熙三十三年(公曆1694年),與雍和宮同起,及至我祖父時已相傳十四代,康乾盛世之時可謂進斗金。
我於光緒十一年(公曆1885年)出世,清政府當時可謂屢戰屢敗,亡國之勢漸,家父為
勵家眾,為我取名“知焉”我雖家道中落,但依靠祖輩殷實積蓄仍可養尊處優。祖父對我溺愛有加,除對我厭學偷閒姑息縱容之外,更在我十二歲時訂下一紙婚約,可嘆我小小年紀便淪為她人婚夫。
我自幼聰穎,無奈生頑劣,對四書五經搖頭晃尾之態深惡痛絕,常與私塾內其他同學戲
先生,缺席逃學幾乎家常便飯,仗著祖父溺愛,家人也拿我無甚法辦,最後便由我去了。十歲之後,我逐漸對摸鳥上樹等事失去興趣,
上綠林傳說。當時京城武林名望最盛者乃半壁街(今崇文區)順源鏢局總鏢師王正誼,江湖人稱“大刀王五”他手中一把大刀,北起山海關,南至江蘇淮陰均無對手,無論武義或人品在當時均無人可出其右。順源鏢局鏢師無數,除走鏢接任外,其餘人等每
均在半壁后街的演
場上習武練功,風雨不誤。雍和宮與半壁街相距二十餘里,我等頑童為了觀習演武,竟能每天徒步相往。
時至光緒二十六年,京城形勢直轉急下,西洋眾列強借清朝誅殺義和團不力之名擁兵直入取了京城,大刀王五率部全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取了項上人頭。王五被殺之後,人頭掛於城門,家人無法將之屍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聞,隻身趕來,連夜將王五的頭顱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西側的一間屋內。
自農曆五月八國聯軍攻陷塘沽,祖父就關掉藥房做好舉家全遷準備。及至六月天津淪陷,父親已打點官軍,攜家小經由山海關逃至關外。後又聽聞八國聯軍攻陷紫城,全家便沒
沒夜向東跑,見前方群山環繞時,與路人打聽,方知已至吉林長白地界。
有崇山峻嶺相圍,祖父料想即便是西洋人也不敢貿然入內,甚滿意,遂決定舉家定居於此。父親接任祖業,重新在東北做起本行,店名仍叫妙仁堂。此時我已年方十五,漸漸懂事,加之國破家亡,使得我愈加成
,竟能安心讀書,令祖父父親不勝歡喜。
歲月如梭,時光如箭,遠方惡報頻傳,清政府只剩殘之息,祖父也在黯然中去世。家中只有父親和我可以跑內跑外維持門面。藥房生意每況愈下,漸漸入不敷出。父親在嘆氣中度
,無有他法。
我們所居之地,位於長白山西北麓(近今吉林省撫松縣),居民不多,但往來販賣草藥的山民卻不少,我見在當地出售成藥利潤甚微,便打起草藥的主意。撫松臨近長白山,地理優勢佔盡,山中幾乎全為原始森林,其中不乏珍奇草藥。百年靈芝,千年野參均有人挖出過。這兩種寶物,據說可以使死人復活,活人增壽,德行好的吃了可以直接昇仙,任你擁有其中哪一樣都可以賣到連城價值。我本居京城,生於天子腳下,怎能容忍在邊陲之地做一世藥房掌櫃。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苦學挖參之道,後重振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