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無畏的王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點評王朔的《我看金庸》蔣泥我說王朔的思路、心態、神很有問題,是從價值角度上進行判斷的。從這層面看,王朔的有些主張是不折不扣的氓主張,那些讓他覺得寫起來很容易的思想、文化雜與隨筆,經不住辨析,對他來說幹這一行是無力勝任,而遠不是像他所說的那樣輕而易舉的。

但我從這方面辯難他,不等於說這人不是天才,我不是這意思,他還沒惡劣到這個程度。

他的心願是不錯的,能力不逮,方向歪了,這樣的心願有時不免要助紂為或者好心辦了壞事。

假如——假如啊——他安分一點,明白是什麼材料,明白自己只能寫好小說,儘量少來點隨想、不要什麼領域的錢都想一個兒獨賺的話,那麼這個人作為作家——準確地說作為一個小說家,也還是相當勝任的、難得的,他的許多小說亦是達到了極高水準的,其天賦、天才在語言的機變、幽默和細節的描寫上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發揮;除此而外,他的長處就不太多見了。這樣,我一開始才認為王朔的天才只發展了一半,中道夭折。

又因為小說人物的思想、意識不等於作家本人的,小說人物的形象也大於作家所自覺賦予其上的情、思想等等的總和,具有模糊、不確定,由於這些,只寫小說時王朔還可以、也確實遮住了“醜”把他有關對於知識、價值話題的判斷、認識、看法隱藏了起來,即使小說中在這方面多有謬誤,但他未作辨別,對它們的態度極為“混沌”經過文字處理以後你也能當它們是調侃,當它們是正話反說,從而一笑了之。

何況小說究竟是小說,當不得真,它的一大價值就是博人一笑。

所以從這一角度說,小說是遮蔽王朔“無知”(王朔的無“知”在我的的話語系統中其實指的是無“識”;他在不少領域裡的“知”不比別人差,畢竟他是“混出來”的人了,即使沒吃過豬,聽的豬叫也比一般人多得多了。)的“避孕套”離開了“避孕套”讓他直接與本體接觸,他就會“陽痿”!

我若學習他,從純商業的眼光看,那麼,能和他站在一起不致臉紅的,大概是金庸,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特別注重“賣”作品包含的世俗因素很多,能夠為最廣泛的大眾接受。

其間當然有分別,最大的分別在於,他們提供貨物的含金量大相徑庭。

而作為小說家的王朔,來評點同樣是小說家的金庸,拿王朔一個詞形容,恐怕叫著“嫉妒”亦不為過。

為什麼王朔到有點不太平衡,要重創金庸呢?

原來他發覺讀金庸的人“越來越多,評價越來越高”(《無知者無畏》,第74頁),搶了他王朔的“市場”這就引起他的關注,便找來金庸的書,找來那套《天龍八部》。

“這套書是七本”王朔是“捏著鼻子”才看完第一本的“第二本怎麼努力也看不動了”大概王朔進廁所都不喜歡用鼻子呼,而把它捏起來。

這一點姑且不去考證,我的疑問是,有了這點閱讀,加上道聽途說和電視,他就能摔開膀子,大幹特幹金庸啊?他行嗎?

他覺得自己行,列舉的理由就是“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本節未標明出處者,參見《我看金庸》一文)。

我可以理解他這個說法,畢竟他是王朔,誰也不能以為他不應該談一談自己的閱讀受。

可一當你來分析這句話時,你就不能不說他是淺薄的,無知的。

一道菜的好壞,誠然不必等到吃完才能說,但吃菜能與吃書比嗎?

好菜、壞菜吃多了都要拉肚子,好書吃多了並不至於,只要你願意,就沒有足夠的時候,而“壞書”對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說法——某人覺得“好”的,另有些覺得它“壞”;反之亦然。

即使吃飯和吃書可比,你也要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需要,有人喜歡甜,覺得辣不好,有人相反。

至於傻瓜,他是連馬糞都吃,吃起來津津有味的,你能相信他真就覺它“好”?什麼意義上的“好”?對於誰的“好”?

別人的“好”你起碼要尊敬一下吧?

王朔們的飯量小吃不完、能為有限吃不動、口味蠻霸不願吃…這一切屬於自身的問題,他們看不清,不去反省,就說飯未做好,不知從哪兒學來的。

不要以為王朔只不過說說而已,我們不必當真,其實他的講話,是很有點號召力的。

“好人”的話往往都有一大批聽眾。聽眾們倦於“說教”在一個習於“說教”的環境里長大,對那些不主張說教、調侃說教的人的“說教”已喪失最起碼的辨別、判斷力,從另一面上麻木了。

普通人姑且不論,有一名深受王朔影響的女“作家”就這樣說過:“我從來沒有看過金庸的作品,原來也想買幾本來彌補這個缺憾”現在“下定決心了——我寧可相信王朔的話,不打算看金庸了!”(《文學報》1999年11月11)看來王朔的市場是很大的,他的同志是永不缺少的。

在不讀書、不主動讀書,至多跟著宣傳讀點子書——在這些方面,我們的作家,也是很有些臭味相投的。

他們不知道,我們的腦袋不只是用來指揮嘴巴說話的,說話之先,還得將一些核心概念釐定清楚,否則你的意見就只能是你個人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即使不是片面的,那也是邏輯上不周全、不嚴密的。

王朔們的腦袋一向“簡單”他們瞧不起釐定或界定,瞧不起象的邏輯、知識與概念,瞧不起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本——批評社會,張揚理想正義,撫弱小群體…他們瞧不起這一切,要麼就說這是知識分子的“發牢騷”毫無作用與意義,要麼當它們是扯蛋。

當然,他們最瞧不起的,還是幹這些事的“知識分子”群體本身!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