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入蜀記節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八月一,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中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出,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
,怪奇萬狀,
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
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得盡所歷妙”也。過澎
磯、小孤山,二西東西想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小,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而卻步之,碧峰然孤起,上幹雲霄,已非他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尢物也。但祠宇極為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茸,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
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
湧,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
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遊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捕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二
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湧,急繫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孤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裡,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粟裡,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赤頁”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
至是,首尾才六
,其間一
阻風不行,實以四
昱溯免費七百里雲。題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陸游被任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通判,次年閏五月十八
,他從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啟程,逆江而上,至十月二十七
到達任所。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萬里看不窮。”他因此寫成了《入蜀記》第三卷,敘述了船過小孤山、大孤山的情形。不但有對小孤山景
的生動描繪,而且有關於小孤山,俗稱小姑山,在安徽省宿松縣場面東南60公里處,孤峰獨立於江之中
,故稱孤山。為了區別於大孤山,故稱小孤山。大孤山又稱大姑山在江西湖口縣東南鄱陽湖中,其狀如鞋,故又名鞋山。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的愛國主義詩人。29歲時赴臨安(今杭州市)應進士第,因名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好議論國事,竟遭黜落。秦檜死後才得以起用。46歲時入蜀作官,這是他一生得以親臨前線的唯一機會。火熱的戰鬥生活,更加
發了他的愛國熱情。54歲東歸,先後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做官,幾起幾落,最後終因堅持抗金、形於歌詠而被罷官歸家,一直到死。他是中國文學史上詩歌產量最高的作家,有《劍南詩稿》八十五卷,還有遺稿兩卷,存詩9300餘首,詞100多首,以及散文多篇。堅持抗金,收復失地,始終是他作品的中心內容,其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
情,充滿了
漫主義
神,又具有很高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