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一波三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以前的土磚和現在的磚頭還是有區別的。.土磚出窯之前要用涼水在窯頂浸潤過水,這樣燒成的磚頭顏烏青,特別結實耐用。

不過土磚燒製太麻煩,一窯磚頭需要一天一夜,然後還要人守在窯頂浸水。這浸水過程更繁瑣,不是單一將水倒在上邊就行,必須時時掌握著火候和水的用量。水使用過量,很可能把窯火澆滅,那磚頭就燒成生茬子。使用過少,出來的則是紅磚。

因此一窯磚頭燒下來,即費心又費力,最少需要三五天時間。那些窯廠為了趕活,早已經沒有人這麼做。

現在鎮上用於建築的磚頭清一的是紅磚,年輕一代認不出這東西也情有可原。

按老牛頭的說法,早些年劉家溝不但燒製瓦罐,同時還燒磚頭,這個大傢伙應該就是那時間燒出來的。一般的磚頭即使燒酥也不會這麼離譜,最多不過是底層部分成琉璃磚,上層還算是好的。像眼前這情況可以說很少碰到,估計動土的時候忘記給土地爺燒紙上香,因此一窯磚頭全部燒燬。至於劉啟華剛剛挖到的那個香爐碗。肯定是當時的泥漿供土地爺用的。

那些鬼呀神呀的,年輕人自然不相信,可是他們都知道老一輩人信得很真,心中雖然不以為然,可也沒有開口辯駁。

“趕緊把場填好,挖這麼深一個土坑,萬一學生掉下去就不好好辦了。”二麻子看這坑留在場上也不是個事兒,又開口吩咐眾人重新填上。

挖的時候力氣大,現在被老牛頭這麼一打擊,他們都覺沒啥力氣。不過好歹填土比挖土要輕許多,不到十分鐘,那土坑就被填充一大半。

挖出來這麼大的琉璃磚,等下坑肯定填不滿,必須要在外邊拉土。劉軍浩考慮到這情況,早早的回去將自家的拉車拉過來裝土。人手多,活幹起來也就快,半個小時功夫,那場重回原貌。

不過對於這琉璃磚的去向,眾人又意見不同意起來。

老牛頭的意思是重新找個地方埋下來,不過他剛把話說出,年輕人紛紛出口反對。挖了填,填了挖,不帶這麼折騰人的。

“小浩,要不這樣。咱們把磚頭拾掇一下,立在你院裡邊當假山吧?”王老爺子酷愛奇石,他覺得這磚頭看上去很有美。稍加修飾,肯定不遜於公園中那些。

“放我院裡幹啥。還佔地方…”劉軍浩撓了撓頭,最後開口拒絕。他現在相當失望,原本以為這東西是個稀奇的寶貝,誰知道不過是燒壞的磚頭。挖了半天,只一堆廢磚頭,要說不失望,那絕對是自己騙自己。

“你…”老王徹底無語,他知道這人本不懂藝術,給他講完全是對牛彈琴。

“移到水溝邊吧,當個假山不錯的,”趙教授也覺得這東西的形狀很奇特。

“得,那就聽你們兩位的話。”反正放在場上佔地方,轉移下位置也好。知道是磚頭後,劉軍浩沒有了珍惜之意。正好拉車在這裡,他招呼一聲,讓劉啟勇等人幫忙運回去。

六個人沒借助其他輔助工具,只用手抓住旁邊的稜角輕輕鬆鬆移走。這個時候才有人想起一個問題:“磚頭咋這麼輕呢?”

“純屬正常”老牛頭哈哈笑著解釋“磚頭燒酥後,裡邊就空了,全是氣泡,我還見過磚頭飄在水上呢。”那不成鐵掌水上漂?一群人聽的直汗。

磚頭運到家門口。王老爺子就開始規劃起來。按照他的說法,這東西應該擺放在火頭池中間,有山有水才叫好風光。

當然在這之前,還要另外上山找些石頭搭配。

老王倒是想立刻上山,不過劉軍浩任他說破天也不動彈,主要是太累了點。

“你小子…”沒有幫手,老爺子只能另找機會。

看時候還早,劉軍浩就把兩人請進院內喝茶,誰知道剛把熱茶倒上,他的手機開始響個不停。

“小浩,村裡發現化石了,你趕緊過來一下。”電話接通,是二麻子急切的叫聲。

“廣喜叔,你就別寒磣我,我知道那東西是琉璃磚。”劉軍浩哭笑不得回答。只認錯一次,就被村裡人來回打趣,實在有點太丟臉。

“你這熊孩子,我寒磣你幹啥,是真發現化石。前年你幫我挖的紅薯井的時候不是挖出來很多黑石頭嗎,石頭讓市裡邊來的專家看見了,他說那玩意兒是化石。你小子趕緊過來看看…”

“真的”劉軍浩還是有些不相信。

“愛信不信,你過來看看不就知道。”二麻子說完直接掛斷電話。

“啥事兒?”趙教授湊過來問道,他剛才隱隱約約聽到電話裡提到化石來著。

“廣喜叔說他家發現化石,現在讓我過去。”

“不是吧,他家裡能發現化石?”兩位老爺子也明顯不相信。

“走,到村裡瞧瞧再說。”劉軍浩雖說不相信,但是人家說的有板有眼,他還是打算去一趟。至於二麻子剛才提到的那些黑石頭,劉軍浩記得很清楚。當時給他家挖紅薯井。挖到兩米多深的時候,突然從土裡邊刨出一大窩黑乎乎的石頭。兩個人都很奇怪,這種黑石頭在劉家溝很少見。

“會不會是鐵礦石?”二麻子整天想著發財的美事兒,一看這東西,就想著可能挖到礦脈了。

他這個猜測也不是沒有據的,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省裡邊曾經派專家來這一帶考察過。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專家剛走沒多久,人們就盛傳著大青山發現鐵礦,省裡邊準備馬上開發。這方圓十幾公里以內全部劃為礦區,整個鎮子的人統統搬遷移民到別處。消息傳得有板有眼,甚至連每戶人家補助多少錢都清清楚楚。那個時候大青山的公路還沒有修通,消息閉,這話越傳越離譜,不少人家想著反正要搬走,莊稼到時候肯定毀掉。於是連地裡的莊稼也不管了,單等上邊發補助。

後來鄉里的領導覺得事態嚴重,專門派人到村裡闢謠。不過即使如此,還有很多人還堅信大青山有鐵礦。

劉軍浩直笑他想發財想瘋了,最後用籃子把這些怪石頭全部拉上去。二麻子不死心,事後還特意拿了些石頭給本地的鐵匠看。人家言明那石頭本不是鐵礦石,他才徹底打消念頭。

等他們趕到二麻子家時,那裡已經圍了一大群人,只見那個專家手中拿著一塊拳頭大小石頭站在人群中間解釋:“這化石應該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海生腕足類生物化石。初步推測是‘石燕’,這種生物大概生活在二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距今有兩億年左右的歷史。它的個體一般長三釐米左右,是海底一種常見的海生貝,這種生物在當時有很多,它們死後相互膠結就變成了岩石。滄海桑田,後來這一代變成陸地,那些岩石紛紛風化,貝殼化石被剝離出來後,滾落入泥土中堆積埋藏起來。”還真是化石…劉軍浩發現自己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真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柳柳成蔭”事情一波三折,最後以喜劇收場。

他也蹲在地上撿了一小塊硬幣大小的石頭觀察,挖紅薯井的時候覺得這東西稀鬆平常沒看出什麼,現在仔細觀察,看了半天…仍然瞧不出什麼高深之處。表面灰黑,中間微微隆起,帶著一些魚鰭一樣的斑紋。除此之外,完全就是石頭模樣。他現在都有些懷疑這專家是不是在忽悠眾人,好像怎麼也看不出化石的特徵。

“專家,這東西值錢不值錢?”一聽說年代久遠,二麻子就泛起嘰咕:莫非真的是祖宗顯靈了。他盤算著把到手的化石賣掉,應該可以小賺一筆的。

“呵呵,化石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的,”那專家笑著搖了搖頭,接著又解釋道“石燕是一種常見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是鑑定地層的標準化石,目前咱們市很多地方都有發現,在地質學領域中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自己留著做紀念也不錯。”一定的科研價值,那就說明價值很低,本不值錢。這話二麻子倒也聽明白,不過他仍不死心。石燕化石在外地發現不少,可是劉家溝絕對是獨一份兒,完全可以當成紀念品賣。

“這東西,好像我家挖地基的時候也挖到了,都是一窩一窩的,有萬把個呢,當時我爸還嫌堆在院裡邊礙事,用拉車拉到村後的溝裡邊倒了…”這個時候劉啟華突然開口,年前他家翻修房子,從地下挖出不少。

“可不是,我刨菜園的時候也挖出來過,和這個一模一樣,我說咋看著眼呢”劉軍奇跟著嘴。

聽人家一說,二麻子徹底打消了那點小心思。

雖然發現化石的過程有點曲折。但是倒也不虛此行。郭記者臨走前特意拍了不少照片,不過他也說了,這新聞估計怕是很難上,最多在網上寫篇通訊報道下。

劉廣聚卻不管這麼多,剛把專家送走他就抓住劉軍浩說道:“小浩,回去拿相機拍幾張照片傳到網上,說劉家溝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你號召大家來這裡撿化石。”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