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時代的氣運-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猛對於南朝已不存希望,然而還是心有切切。王猛、崔浩都不使其主對南朝用兵。文明皇太后攜幼年的孝文帝在身邊,建都平城,不肯南遷洛陽,為使拓跋魏的勢力不近南朝。文明皇太后攜孝文帝訪問禮遇高允,勸耕桑、建學校、行均田,做得如此切實,便漢文明歷然皆在了。他們皆自己是漢民族的意識很強,崔浩監修拓跋魏的國史,被道武帝所殺,便因他的這民族意識。
文明皇后美貌年輕,有教養,為她的英雄丈夫所愛敬。夫死,她為太后,尚只二十幾歲,嗣君是前之子,看她像高嶺之花。嗣君亦是年輕英雄,連年親自領兵出
外征伐
等蠻族,難得回平城,為了少與她見面。因為照胡人的習俗,是父死,
其後母,但是文明皇后斷然示以漢民族的禮儀的威嚴。
若沒有王猛與崔浩以夷制夷,做了統一諸胡族的基礎工作,後來隋唐的統一天下不會來得這樣快。還有文明皇太后斷行的均田制,則是開了唐朝的產業繁榮,若沒有文明皇太后,將也不會出李白。連後世本大化革新,行的均田制,也是仿效北魏的,奈良朝還把新都亦叫平城。但是他們可知道文明皇太后的名字?
這位年輕的皇太后當年卻也戀愛過李沖。李沖是廉潔勁直的人,從他的指揮建築平城可見他的才識。漢魏六朝的女子是像“擊壤歌”裡的小蝦,對男人的態度很開豁。後來她的重孫媳胡太后的暱楊白華,唐朝又有武則天寵張昌宗,文明皇太后的卻不跟她們一樣。胡太后崇佛,文明皇太后卻絕少到佛寺,她是生活清儉,而有一種威嚴。李沖因悉其弟受賄二十兩銀子,怒致疾早折,我再查查歷史,原來李沖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太宗李世民的高祖。其後文明皇太后還另外愛過一兩位朝臣,亦都是人物,自有地位,不靠太后,太后亦不賞賜,不是寵暱,是清平的愛。文明皇太后崩時四十九歲,她一手管教出來的孫兒北魏孝文帝是歷史上的明君,比起西太后的對光緒帝,真是使人想念她不完。
北魏自太武帝至孝文帝為最盛,文明皇太后在世時每回年節慶典,外番邦與西域皆來朝貢獻舞樂,南朝亦來使節參加,以前她為皇后時是與先帝並坐受賀,及為太后,是孝文帝侍側並受朝貢。那萬民的歡呼與舞樂皆為她與幼帝二人,人世有一種強盛,而這強盛也是她參加創造出來的,這不只是大魏的國運,而是整個華夏亦都在蘇醒,像朱天文的文章裡寫的田在吃水,聽得出聲音來。
後來是北朝的文學還勝過了南朝的。南朝款待北朝使臣,請其賦詩,有“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句,南人始不敢輕之。及庾信去江南仕周,有力量的文章逐只在北方了。
我們讀南北朝文學,是讀取彼時人的心意,尤其是北方的。當年他們對華夷事情的大氣,他們的開豁,他們的心底裡有一件切切的東西。像王猛、崔浩、高允的才略智計與做事平明確實,不輸張良韓信蕭何,那都是歷史上到了天意要開啟新時代的氣運上,才出得來的人才,如文明皇太后的清儉、廣大、威嚴。
但是太大的與太真的東西就難知。
魏書對文明皇后就有微詞。又且魏書是與北史一起,還有南史也一淘,到了唐貞觀年間魏徵才奉命監修,至開元年間可能尚未為人所見,所以李白詩裡不及崔浩,否則他一定喜歡崔浩的。李白詩裡有讚美王猛,因為王猛與晉書有關。至李商隱始有詠陳後主及北齊宮中事,是見南史北史已在李杜之後了。而李商隱只會詠當年的宮中事。後世到了宋朝的文人,他們在情上更對北朝遠了,蘇軾猶然,而況其他。
北魏書法比南朝的更多創造的變化,歐陽修集古錄中多載北魏的碑刻,而全然不知其書法之好。他對北魏的人物亦同樣。
西漢文章的氣運是從秋戰國而來,盛唐文章的氣運從魏晉南北朝而來,所以西漢與盛唐的文章都有這樣的偉大,不是其後可及,其後是雖北宋的文章亦所不及的了。
唐朝的詩人最好是李白。
李白詩是上承西漢,下合南北朝而成的盛唐樂府。北朝的人物史事他雖未習,可是北朝的舞樂,包括西域傳來的胡樂他都歡喜,宴席上他飲醉了還自己來舞,他的詩多有用樂曲為題的,如“青海波”、“烏棲曲”烏棲曲、採蓮曲等是江南的,李白大概只是看,自己不舞。他舞的多是北方的,青海波之外還有好多。
原來詩與樂是一個,詩經的詩無有一首不是樂,孔子說學禮學詩,就是學禮學樂。是後世才有樂府詩與非樂府詩之別,漸至於非樂府詩倒成了詩的主體。但是禮樂文章,當然詩即樂是對的,所以文章有調,詩要,並非都要譜成舞樂。樂是在於樂意,不一定在於樂曲。把李白的話與杜甫的詩比較,李白的樂府詩多過數倍。而且李白的非樂府詩亦都是富於樂意的。朱天心的“擊壤歌”像李白的詩,整個的是飛揚的。如此說明瞭,就可明白李白詩的偉大,第一在於詩即是樂。
李白又是第一個把士的文學與民的文學來結合在一起的。
李白喜歡的那許多舞樂,都是北方的與江南的民間的,並非郊祀與宗廟朝廷之樂,為後世儒家所不屑一顧的。而李白把來作詩題。
中唐時張籍亦做得好樂府詩,劉禹錫亦採竹枝詞入詩,但皆不及李白的詩是整個的與民的文學生在一起,不止於採用。這也像朱天心的“擊壤歌”的大眾化,若要問她的大眾化是在哪裡,這可是難以回答。而李白的人又是士之極致,像朱天心便也是格調極高的。李白求仙,求長生,只是因為他的人飛揚。他愛的是秦皇漢武,而又不以為然,不知道自己要怎樣才好。
“擊壤歌”裡的小蝦,她但願與這幾個人永不分離,她要天長地久,卻又說自己只想活到三十歲,一忽兒又想想活到四十歲也好,與李白一般的認真得可笑。
李白的詩豐富,只覺是心頭滿滿的。
“擊壤歌”也有這種滿滿的覺。卻又並沒有什麼事情,有的只是滿滿的浩然之氣,像賈寶玉對眼前諸人都是難捨難分,只願相守到他死了,化為飛灰,然後可不管了,化為飛灰尚有痕跡,要化為一股氣,吹得無影無蹤。
李白是他的人滿滿的,所以樸素而繁華。李白的詩與楚辭相契至深。楚辭有江南的花草與神賽會的繁華。
庭湖君山娥皇女英的斑竹淚,山海經裡的燭龍這一類傳說,在屈原的“天問”裡多有,詩經裡可沒有。前幾年在長沙掘出西漢一貴婦人墓裡。即有一件女袍繡的“天問”裡的龍與
月,李白最喜歡楚辭裡這些的。還有是他也與屈原一般的不安分,不過屈原的不安分自沉於汨羅江,李白卻是他的人一股氣滿滿的在人間不得安耽,風起的時候他又想飛了,像小蝦。
中國史上有兩件大事,一件是黃河域文明與淮夷的文明結合,此是到商朝才完成。又一件是黃河
域文明與楚民族的文明的結合,此是到了漢朝才完成。
漢賦是詩經與楚辭的結合。然而於詩則惟阮籍的詠懷詩中有用楚辭的典故。雖然如此,六朝的小賦是從宋玉的賦化出的。於詩,阮籍的是士的文學,尚有民的文學如有名的子夜歌,則顯然是楚辭的情調,但是也詩經化了。文學的同化真的像風,有這樣自然。而至李白,才漢民族的文學與楚人的,總體的生在一起了。餘人如王維、孟浩然、高適、杜甫都沒有像他這樣。王維孟浩然高適杜甫他們的還是詩經的多。
思想上,李白的是黃老。黃帝是漢民族的神,但尚未名為思想,到了老子的才是思想。
老子與莊子都是生在漢域楚地的邊境,受兩種文明的盪,所以出來這樣潑剌新鮮與生在山東的孔子孟子很有不同。晉人的是老莊思想,少了黃帝的氣魄。李白才是黃帝打先頭,所以李白的詩比左思、鮑照、高適他們的都更強大,後人連蘇東坡亦在這一點上及不得他。蘇東坡最佩服李白,他在詩中有云:帝遺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謪仙詞自李白以來千有餘年,卻有一位朱天心寫的“擊壤歌”現在有了朱天心,要來說明李白真方便。第一李白的身材生得不夠高大,不過因為是男人,總比朱天心高些。有見過李白的人寫他的眼睛好光彩,這使我想起“擊壤歌”裡的小蝦的十三點,自說她的眼睛是圓的,姑娘圓眼睛還好看?其實朱天心的眼睛大大的真是美絕了。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就是聰明。
說起李白呵,他到處飲酒遊玩,熱鬧市區與山山水水的鄉下他都玩個不厭,這也只像小蝦的會遊盪,臺北的街道與宜蘭的溪都好,與愛吃處處地方的名物。只是李白沒有一批死黨,他不守在一處,而是一地方一地方的玩過去,到處的地方長官都仰他的名陪他遊宴。李白是比王維杜甫天下聞名,像朱天文說的淡江的同學都說朱天心。
杜甫比李白,猶如班固比司馬遷,班固對司馬遷有微辭,杜甫部與李白要好。
杜甫的是寫情,李白的則是一股浩然之氣,所以李白的出筆最快,他有許多詩都是在宴席上寫的,別人請他再寫一遍,就又走了樣,兩首都收在集裡,兩首都好。本明治天皇也是在臣下的奏疏背面一寫就是一首歌,可惜李白的話有十九都散失了。因此我想起朱天心寫文章的快法。仙枝說朱天心“擊壤歌”有一回是一晚寫了一萬字,而沒有一處不
彩。
以前我有一個時期忽然不滿意自己來,李白也讀煩了,覺得它千篇一律,都是寫的飲酒,遊玩,說大話,他說英雄,我可是不要英雄。後來到了本,住在東京都世田谷區奧澤時,每出門在站頭等電車時帶一冊小本的李白詩看,看到了秋浦歌十首,才知其真是寫得平實深至極了。亦許一樣會有人覺得“擊壤歌”寫來為去無非是寫的遊盪吃東西,動不動就“歲月”、“山川”、“
月”、“名目”但這是與我曾有一個時期不滿意李白一樣。
“擊壤歌”我已看到第三遍,一路的句子都想把來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