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元錢換來一個大學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如今家有大學生沒有什麼稀奇的了,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國家政策好,鼓勵上大學,二是家庭條件好,有能力供應。如果是倒退三十年,一個農民家庭供應五個孩子上學,而且還有三個考上了中專或大學,那就很困難了。

母親生了我們兄妹五個,有三個是通過上學出來的,當了國家正式員工。雖不全是大學生,但在八十年代來講,也是令人羨慕的家庭了。

我們兄妹五個年齡都相差不多,上學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大哥上中專,二哥上高中,姐姐上高中,我在上初中,妹妹在上小學。不要說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便是在生活條件很富足的今天,負擔五個學生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那時全家的一切費用全壓在父母身上。父母一生只會種地,沒有經商頭腦,所以當時家裡的物質條件嚴重的匱乏,只能說是勉強維持。即便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父母對我們的上學卻是大力支持,買書本學費毫不吝嗇。我們能有今天,一定要謝父母當時的決定。

母親經常提起一件事,我想這件事一定在母親生活裡記憶很深刻。大約是1983年的事。二哥上高三,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原因是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好一些。但是有個條件就是需要二十元錢,現在說應該就是擇校費吧。二哥從學校回到家,耷拉著頭,小聲和母親說,娘學校讓二十塊錢,要不我不上了,家裡條件這麼差,還是供應妹妹們上學吧。母親卻堅決地說,上,不就二十塊錢嘛,咱。母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儲蓄拿了出來,給二哥了學費,二哥就這樣堅持了下來。總以為難關就過去了。可是困難再次擺到了二哥和母親面前。在高三的第二個學期,學校再次告知二哥,這個學期要四十元錢。二哥從學校回來,就像霜打了一樣,無打采,也不好意思開口。細心的母親看出來問題,問二哥,怎麼了,在學校受氣了?二哥說沒有。母親又問,到底有什麼事,說吧,總能解決的。二哥說出來實情,接著說,娘,咱不上了,又要四十塊錢,家裡哪有錢呢。母親停了一會,一定很為難,但還是堅定的說,上,借錢咱也要上。母親就是這樣有遠見,又很果斷的人。後來母親說起這件事,就說,當時哪有錢哪,最後還是從別人家借了四十元錢,給了你二哥,你們看,我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如果當時不這四十元錢,哪有現在的這個大學生,哪有這個國家幹部,聽得出來,母親為自己的選擇到驕傲,更為有這樣的兒子到自豪。是啊,在八十年代初期,一個農民家庭,只靠種地生活,還負擔五個孩子的上學,二十元錢是很大的一筆開銷。母親就是有這樣的懷,不管自己有多難,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多麼偉大的父母啊。

我們應該謝偉大的父親和母親,他們用瘦弱的肩膀,承擔著全家的吃喝穿戴,供應五個孩子完成了學業,一直到給每個孩子成家。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支出,還有更多是神上的勞累,他們毫無怨言,勤勤懇懇的支撐著這個家,才換來了我們兄妹幾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是幸福的,擁有勤勞善良的父母,我們一定會好好報答他們,報答他們養育之恩,讓他們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