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獨守空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世上的事情結果往往總會與預想的不符,就在高寵成功圍捕了江東的‘神’勢力之後,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建安八年七月十三,軍師徐庶在前往議事府的途中遇刺,傷勢嚴重。

行刺他的人不是別人,乃是徐庶身邊的一名近衛侍從。

江東的民風剽悍,數百年間刺客層出不窮,往遠在秋時專諸以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在近裡也有許貢三門客行刺小霸王孫策的事情。

這一突然的變故整個打亂了高寵的計劃佈署,原本準備立即動身北上的高寵不得不繼續留在金陵,一方面徐庶的傷勢讓他憂心牽掛,另一方面他還要佈置力量,找出刺客兇手。

找尋兇手的工作進行得倒也順利,刺客選擇在清晨行刺,是算準了徐庶平時作息的規律。不過,他卻沒有足夠的運氣,在一擊得手準備逃竄的時候,保護徐庶的一名夜梟用浸著劇毒的刀擲中了刺客的後背。

“重點搜查行醫的藥鋪——,不可放過一個有傷的人。”高寵的命令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時辰內傳遍全城,一個受了傷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逃得很遠的。

三天後,在暴跳如雷的太守雷緒統領下,藏匿在一間破廟中的刺客終於被找到。由於全城的藥鋪已被兵士守得嚴嚴實實,這刺客的情形已經跟死人差不多了,毒氣攻心的結果自然是死路一條。

審訊的過程很快就結束了,這是一名被劉淳、吳範物潛藏在徐庶身邊的內間。徐庶是掌管著令人恐懼的夜梟組合的直接官員,劉淳、吳範當初安排這名信仰狂熱的兇徒,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能早早打探到可能的不測。

只是,劉淳吳範沒有想到,下達圍捕命令的不是徐庶,而是來自於江東的統治者——高寵。

徐庶傷在內腑,幸好這名刺客為了掩人耳目,所用的兵器是藏在袖間的短刃,否則的話,徐庶地命將不保矣!徐庶的重要對於高寵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把徐庶與軍隊的數量相比較的話,高寵寧願選擇失去二萬的兵士,也不願失去一個徐庶。

所以,只有當從華佗口出聽到徐庶無虞的消息後,高寵才真正的放下心來,而這時已是建安八年七月下旬了。早先開拔的北伐大軍在諸葛亮的統率下,正在取得節節的勝利。

淮水上,雕嵌著江南錦繡圖案的樓船正逆風急行,如房屋般高大的樓層,緻中透著實用。在閒時捲起鐵簾坐在艙中就能觀賞兩岸美景,一旦發生戰事,則緊閉門霜窗戶,任來襲的是箭矢還是刀槍,都無法瞬時突破這一層防護。

這一艘樓船是破虜將軍賀齊的傑作。據說賀齊為了鑄造這一艘兩用戰船,在建安一帶採伐的巨木有數百,徵用的工匠則足有千餘眾。

為此,建安一帶地方官員曾幾度興起參奏賀齊的風,如果高寵不是瞧在賀齊平定叛亂的功勞上,他這破虜將軍怕是早丟了。

當然,也正因為賀齊有這奢侈極病,他也錯過了數度受到重用的機會。這一次,如果不是戰況緊急,賀齊也輪不到上陣出力的機會。

“寵帥,北伐軍在靈壁一帶大捷,擊潰曹軍樂進部萬餘眾,據戰報講俘虜敵車千餘人,繳獲輻重無數!”

“寵帥,諸葛軍師率大軍兵圍彭城,曹軍畏縮城內,不敢出戰!”一路上,不時有探聽到消息的斥候駕船趕來送訊,不過這些都是三天前的情報後。在最近的這三內,高寵沒有從斥候口中聽到一絲一毫的最新消息。

沒有新的消息,這可不是一個好預兆。

高寵心急如焚,從合肥至壽這一路,他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完成了行程。隨後,在賀齊、蔣欽的水師保護下,高寵乘樓船沿淮水而下,向著最後一個情報中提到的地點——靈壁行進!

——彭城外,譟動在軍營中蔓延,知道曹軍已威脅到後路的士兵越來越多。而讓圍城的將士更加心寒的還不止是曹軍突襲後路的壞消息,甚至於連老天都開始與他們作對起來。

七月,驕陽的夏季間歇,更有一二場的暴雨突至,這雨來得瞬是迅急,方才還是赤炎炎的當口,轉眼就成了一片水鄉澤國。

彭城的曹軍有城中的房舍可以躲避,而對於城外的高寵軍來說,則是躲無可躲。帳蓬被水漂起,浮在水中游來蕩去,雖然對於這些生活在南方的兵士來說,遇上下雨是家常便飯,但畢竟曠野無遮無擋的,惹人心煩。

狂風呼咧,暴雨傾盤“啪——”的一聲響起,似是什麼東西被風吹斷了。

諸葛亮和張遼急步出帳,掀簾看去,卻見中軍帥旗的木杆已被折成了兩截。守在近旁的淩統可能也聽到了聲音,冒雨奔出帳外,試圖撿起掉落在泥漿中的旌旗。

“等等——,旌旗既斷,拾之也是無用,一切就讓老天來作主吧!”諸葛亮怔怔的喝止了淩統,抬眼望向傾盤如雨幕般直下的天空,當這一句話說出口時,他的心情也灰暗到了極點。

中軍帥旗斷,主將亡,這是不詳的預兆!

半響,諸葛亮方回過神來,對著張遼與淩統道:“兩位將軍,事不宜遲,今晚你們就帶著各自部曲撤退吧。曹軍既然佔據了細陽,我想很快就會向靈壁一帶靠近。那裡有李通守著,應該不會象細陽一樣很快失守,你們趕緊走的話,還能有一條生路。”一切都已經很明白了,諸葛亮此時的心情雖然灰敗,但思緒卻反而被剛才一場雨衝得亮堂了不少,這時的他已放下了原先存下的種種心計。在強敵圍伺的時候,諸葛亮的身份就是一個身處在逆境中的將帥。

一時之決斷,則二萬餘眾獲得生路。

一時之傍惶,則可致金軍以死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