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蘇聯星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事實上,在很多年以前,人們就幻想著要飛向宇宙,登陸月球。

16世紀中葉,望遠鏡的發明,大量的天文觀測,獲得了有關行星運動和行星面貌等豐富資料。

到17世紀,一些作家將天文知識和推理虛構情節結合起來,撰寫航天科學幻想小說,其中包括用火箭和利用太陽能等噴推進方式的月球旅行。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當屬法國作家j。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遊月球》。

很多科學家都深受這兩本科幻小說的影響,產生了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設想。其中就有齊奧爾科夫斯基、奧伯特等科學家就是看了這兩本小說才萌發了研究火箭,去宇宙中航行的想法。

偉大的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有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的穿出大氣層,然後便去征服整個的太陽系。”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國,父親是護林員,母親是工藝人,少年家境貧寒。在8歲生時,母親送給他一本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還送給他一個氫氣球。這兩個禮物,在他的心裡播下宇宙航行的種子。

無獨有偶,出生在羅馬尼亞的奧伯特,在11歲時,看了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繞月飛行》看過之後,被宇宙航行魅力所引。

他的父親是醫生,本來要讓他學醫,他卻看了很多科技方面的書籍。他推算出:“飛向月球必須得有11。2千米/秒的速度。”二次大戰結束不久,滿目戰爭瘡痍的前蘇聯。就著手研究洲際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

也許是由於戰後美蘇對峙、冷戰濃雲密佈的原因,當時的蘇聯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然而要搞導彈和火箭。需要有資金、技術和人才,最困難的是資金。

由於前蘇聯是二次大戰中遭受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國家,損失了幾乎1/3的國民財富;有1700個城鎮和數萬個鄉村要重建,而且還有數百萬人住在戰時防空內,生活困苦,需要安置。

因此,資金奇缺。儘管如此,當局還是撥出鉅款,一定要搞導彈和火箭。

他們採取的第二個有效措施。就是調集全國的資源和技術力量,保證導彈與火箭研製工作的進行,特別是集中一些權威的專家,進行研製大推力火箭的攻關。

由於俄羅斯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故鄉,不乏優秀的火箭人才,研製工作在對外絕對保密的情況下,不斷取得重大進展。

在各項工作取得進展的同時,加強了組織協調、技術協調的工作。當時曾正式宣佈,在科學院天文委員會的範疇之內成立一個跨部門的星際通信協調委員會。以實現對研究工作的協調和監督。

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搞導彈、火箭併發衛星,是一項極複雜的系統工程,全局的技術協調。往往比研製工作更難,更費時。

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不僅使前蘇聯能夠成功發洲際導彈。而且使衛星上天成為可能。

1953年11月,前蘇聯人在內瓦世界和平大會上宣佈:“製造人造地球衛星是完全可能的”這就預示前蘇聯要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以及它的運載工具。但是並未引起人們多大注意。

1955年,美國宣佈要在1957年至1958年期間發“尖兵號”地球人造衛星。當時沒有人懷疑美國的能力和信心,但是,1956年前蘇聯的代表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又提出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將把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

當時沒人注意這事,一些西方記者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心理宣傳而已。

實際上,前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已接近尾聲,正準備把洲際導彈改裝成運載工具,供發衛星用。

1957年10月4的那一天,天氣晴朗,不僅在美國那邊也是罕有的大晴天,就連蘇聯拜科努爾那裡也是個好天氣。

在拜科努爾這個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小地方里,有著一個秘密基地。這個基地其實就是蘇聯的航天中心。

這一天,航天中心的人造衛星發塔上,豎立著一枚大型火箭。這是使用p—7洲際導彈改裝的衛星號運載火箭。

火箭頭部裝著一顆圓球形的有4摺疊杆式天線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隨著火箭發動機的一聲巨響,火箭升騰,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顆衛星直徑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有4鞭狀天線。在密封的鋁殼內,裝著一隻化學電池、一隻溫度計、一臺雙頻率的小型發報機。

儘管這顆“小星星”在天空不過逗留了92天,但它卻“推動”了整個地球,推動了各國發展空間技術的步伐。它向全世界的收音機和電視機發送了電子信號,宣告它的誕生。這讓世界各國大為震動,深不安。

從此地球有了一個“新星星”這個“新星星”有一個詩意般的名字:“地球的旅伴。”然而,幾乎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新星星”驚醒了睡夢中的美國人,更改變了冷戰世界的格局。

美國人認為蘇聯率先發的這顆人造衛星具有軍事意義,是懸在自由國家人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刺向資本主義國家。

這顆衛星的出現也讓當時的美國總統艾豪森威爾不勝其煩,最主要的是在新聞媒體狂轟亂炸下,不僅民眾到擔憂。就連政府官員也憂心忡忡。

白宮顧問們都亂了方寸,在那幾天時間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圍繞在艾森豪威爾身邊,如蚊子一般騷擾著他。無線誇大蘇聯衛星時間的影響。

這讓美國總統很生氣很煩惱,在這以後他常常說道:“寧願憑直覺行事,也比聽從股份的建議要好!”可見他有多不喜歡白宮的顧問了,恐怕就是從這件事情開始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