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河渠一水為中國患,尚矣。知其所以為患,則知其所以為利,因其患之不可測而能先事而為之備,或後事而有其功,斯可謂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澤,以開萬世之利,而《周禮-地官》之屬,所載瀦防溝遂之法甚詳。當是之時,天下蓋無適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壞,而後水利之說興。魏史起鑿漳河,秦鄭國引涇水,漢鄭當時、王安世輩或獻議穿漕渠,或建策防水決,是數君子者,皆嘗試其術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書猶可考。自時厥後,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為興利之言,而其患顧有不可勝言者矣。夫潤下,水之也,而
為之防,以殺其怒,遏其衝,不亦甚難矣哉。惟能因其勢而導之,可蓄則儲水以備旱暵之災,可洩則瀉水以防水潦之溢,則水之患息,而於是蓋有無窮之利焉。
元有天下,內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而京師無轉餉之勞;導渾河,疏灤水,而武清、平灤無墊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決齧之患。開會通河於臨清,以通南北之貨;疏陝西之三白,以溉關中之田;洩江湖之潦,立捍海之橫塘,而浙右之民得免於水患。當時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蓋亦未嘗無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開修之歲月,工役之次第,歷敘其事而分紀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通惠河,其源出於白浮、甕山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奉詔興舉水利,因建言:“疏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渾水溉田,於舊閘河蹤跡導清水,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清水口一十二處,共長三百一十步。壩閘一十處,共二十座,節水以通漕運,誠為便益。”從之。首事於至元二十九年之
,告成於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凡役軍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沒官囚隸百七十二,計二百八十五萬工,用楮幣百五十二萬錠,糧三萬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稱是。役興之
,命丞相以下皆親
畚鍤為之倡。置閘之處,往往於地中得舊時磚木,時人為之
服。船既通行,公私兩便。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挽官糧,歲若干萬,民不勝其悴,至是皆罷之。
其壩閘之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二,上閘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閘二,上閘在通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上閘百步。
成宗元真元年四月,中書省臣言:“新開運河閘,宜用軍一千五百,以守護兼巡防往來船內宄之人。”從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創造閘壩,所費不貲,雖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擬設提領三員,管領人夫,專一巡護,降印給俸。其西城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名澄清,文明閘仍用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改名慶豐,郊亭閘改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
,河門閘改名廣利,楊尹閘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運糧河閘,始務速成,故皆用木,歲久木朽,一旦俱敗,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為永固計,宜用磚石,以次修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文宗天曆三年三月,中書省臣言:“世祖時,開挑通惠河,安置閘座,全藉上源白浮、一畝等泉之水以通漕運。今各枝及諸寺觀權勢,私決堤堰,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事,乞之。”奉旨:白浮、甕山直抵大都運糧河堤堰泉水,諸人毋挾勢偷決,大司農司、都水監可嚴
之。
壩河壩河,亦名通七壩。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運司言:“歲漕米百萬,全藉船壩伕力。自冰開發運至河凍時止,計二百四十
,
運糧四千六百餘石,所轄船伕一千三百餘人,壩夫七百三十,佔役俱盡,晝夜不息。今歲水漲,沖決壩堤六十餘處,雖已修畢,恐霖雨衝圮,走洩運水,以此點視河堤淺澀低薄去處,請加修理。”自五月四
入役,六月十二
畢,深溝壩九處,計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三工。王村壩二處,計七百十三工;鄭村壩一處,計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陽壩三處,計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壩三處,計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壩下一處,計一萬工;總用工三萬二百四十。
金水河金水河,其源出於宛平縣玉泉山,至和義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中書右丞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經運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損壞,請新之。”是年六月興工,明年二月工畢。
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園石山前舊池,置閘四以節水。閏七月興工,九月成,凡役夫匠二十九,為工二千七百二十三,除妨工,實役六十五。
隆福宮前河隆福宮前河,其水與太池通。英宗至治二年五月,奉敕雲:“昔在世祖時,金水河濯手有
,今則洗馬者有之。比至秋疏滌,
諸人毋得汙穢。”於是會計修浚,三年四月興工,五月工畢,凡役軍八百,為工五千六百三十五。
海子岸海子岸,上接龍玉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免費入都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監計會前後,興元修舊石岸相接,凡用石三百五,各長四尺,闊二尺五寸,厚一尺,石灰三千斤,該三百五工,丁夫五十,石工十,九月五興工,十一
工畢。
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舉司言:“海子南岸東西道路,當兩城要衝,金水河浸潤於其上,海子風衝齧於其下,且道狹,不時潰陷泥濘,車馬艱於往來,如以石砌之,實永久之計也。”泰定元年四月,工部應副工物,七月興工,八月工畢,凡用夫匠二百八十七人。
雙塔河雙塔河,源出昌平縣孟村一畝泉,經雙塔店而東,至豐善村,入榆河。至元三年四月六,巡河官言:“雙塔河時將泛溢,不早為備,恐至潰決,臨期卒難措手。乃計會閉水口工物,開申都水監,創開雙塔河,未及堅久。今已及水漲之時,倘或決壞,走洩水勢,誤運船不便。”省準制國用司給所需,都水監差夫修治焉。凡合閉水口五處,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盧溝河盧溝河,其源出於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濁故也。自奉聖州界
入宛平縣境,至都城四十里東麻谷,分為二派。
太宗七年歲乙未八月敕:“近劉衝祿言:‘率水工二百餘人,已依期築閉盧溝河元破牙梳口,若不修堤固護,恐不時漲水沖壞,或貪利之人盜決溉灌,請令之。’劉衝祿可就主領,毋致沖塌盜決,犯者以違制論,徒二年,決杖七十。如遇修築時,所用丁夫器具,應差處調發之。其舊有水手人夫內,五十人差官存留不妨。已委管領,常切巡視體究,歲一
番,所司有不應副者罪之。”白浮甕山白浮甕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縣界,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都城焉。
成宗大德七年六月,甕山等處看閘提領言:“自閏五月二十九始,晝夜雨不止,六月九
夜半,山水暴漲,漫
堤上,沖決水口。”於是都水監委官督軍夫,自九月二十一
入役,至是月終輟工,實役軍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都水監言:“巡視白浮甕山河堤,崩三十餘里,宜編荊笆為水口,以洩水勢。”計修笆口十一處,四月興工,十月工畢。
仁宗皇慶元年正月,都水監言:“白浮甕山堤,多低薄崩陷處,宜修治。”來二月入役,八月修完,總修長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計七萬三千七百七十三工。延祐元年四月,都水監言:“自白浮甕山下至廣源閘堤堰,多淤澱淺
,源泉微細,不能通
,擬疏滌。”由是會計工程,差軍千人疏治。
泰定四年八月,都水監言:“八月三至六
,霖雨不止,山水泛溢,沖壞甕山諸處笆口,浸沒民田。”計料工物,移
工部關支修治。自八月二十六
興工,九月十二
工畢,役軍夫二千名,實役九萬工,四十五
。
渾河渾河,本盧溝水,從大興縣至東安州、武清縣,入漷州界。至大二年十月,渾河水決左都威衛營西大堤,泛溢南
,沒左右二翊及後衛屯田麥,由是左都威衛言:“十月五
,水決武清縣王甫村堤,闊五十餘步,深五尺許,水西南漫平地
,環圓營倉局,水不沒者無幾。恐來
冰消,夏雨水作,沖決成渠,軍民被害,或遷置營司,或多差軍民修
,庶免墊溺。”三年二月十二
,省準下左右翊及後衛、大都路委官督工修治,至五月二十
工畢。
皇慶元年二月十七,東安州言:“渾河水溢,決黃堝堤一十七所。”都水監計工物移文工部。二十七
,樞密知院塔失帖木兒奏:“左衛言渾河決堤口二處,屯田浸不耕種,已發軍五百修治。臣等議,治水有司職耳,宜令中書戒所屬用心修治。”從之。七月,省委工部員外郎張彬言:“巡視渾河,六月三十
霖雨,水漲及丈餘,決堤口二百餘步,漂民廬,沒禾稼,乞委官修治,發民丁刈雜草興築。”延祐元年六月十七
,左衛言:“六月十四
,渾河決武清縣劉家莊堤口,差軍七百與東安州民夫協力同修之。”三年三月,省議:“渾河決堤堰,沒田禾,軍民蒙害,既已奏聞。差官相視,上自石徑山金口,下至武清縣界舊堤,長計三百四十八里,中間因舊修築者大小四十七處,漲水所害合修補者一十九處,無堤創修者八處,宜疏通者二處,計工三十八萬一百,役軍夫三萬五千,九十六
可畢。如通築則役大難成,就令分作三年為之,省院差官先發軍民夫匠萬人,興工以修其要處。”是月二十
,樞府奏撥軍三千,委中衛僉事督修治之。七年五月,營田提舉司言:“去歲十二月二十一
,屯戶巡視廣賦屯北渾河堤二百餘步將崩,恐
首土解水漲,浸沒為患,乞修治。”都水監委濠寨,會營田提舉司官、武清縣官,督夫修完廣武屯北陷薄堤一處,計二千五百工;永興屯北堤低薄一處,計四千一百六十六工;落褵村西衝圮一處,計三千七百三十三工;永興屯北崩圮一處,計六千五百十八工;北王村莊西河東岸至白墳兒,南至韓村西道口,計六千九十三工;劉邢莊西河東岸北至寶僧百戶屯,南至白墳兒,計三萬七百十二工。總用工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二。
泰定四年四月,省議:“三年六月內霖雨,山水暴漲,泛沒大興縣諸鄉桑棗田園,移文樞府,於七衛屯田及見有軍內,差三千人修治。”白河白河,在漷州東四里,北出通州潞縣,南入於通州境,又東南至香河縣界,又入於武清縣境,達於靜海縣界。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運糧河全仰白、榆、渾三河之水,合名曰潞河,舟楫之行有年矣。今歲新開閘河,分引渾、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餘里,河道淺澀。今
夏天旱,有止深二尺處,糧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載,淹延歲月,致虧糧數。先是,都水監相視白河,自東岸吳家莊前,就大河西南,斜開小河二里許,引榆河合
至深溝壩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溝、榆河上灣,至吳家莊龍王廟前白河,西南至壩河八百步。及巡視,知榆河上源築閉,其水盡趨通惠河,止有白佛、靈溝、一子母三小河水入榆河,泉脈微,不能勝舟。擬自吳家莊就龍王廟前閉白河,於西南開小渠,引水自壩河上灣入榆河,庶可漕運。又深溝樂歲五倉,積貯新舊糧七十餘萬石,站車挽運艱緩,由是訪視通州城北通惠河積水,至深溝村西水渠,去樂歲、廣儲等倉甚近,擬自積水處由舊渠北開四百步,至樂歲倉西北,以小料船運載甚便。”都省準焉。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樂歲西北,水陸共長五百步,計役八萬六百五十工。
大德二年五月,中書省札付都水監:運糧河堤自楊村至河西務三十五處,用葦一萬九千一百四十束,軍夫二千六百四十九名,度三十畢。於是本監分官率濠寨至楊村歷視壞堤,督巡河夫修理,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孫家務、辛莊、河西務堤,就用元料葦草,修補卑薄,創築月堤,頗有成功。其楊村兩岸相對出水河口四處,葦草不敷,就令軍夫採刈,至九月住役。楊村河上接通惠諸河,下通滹沱入江淮,使官民舟楫直達都邑,利國便民。奈楊村堤岸隨修隨圮,蓋為用力不固,徒煩工役,其未修者,候來
水涸土幹,調軍夫修治。
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漕運糧儲及南來諸物商賈舟楫,皆由直沽達通惠河。今岸崩泥淺,不早疏浚,有礙舟行,必致物價翔湧。都水監職專水利,宜分官一員,以時巡視,遇有頹圮淺澀,隨宜修築,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從之。
至治元年正月十一,漕司言:“夏運海糧一百八十九萬餘石,轉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氵義河口
汐往來,淤泥壅積七十餘處,漕運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監疏滌。”工部議:“時農作方興,兼民多艱食,若不差軍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樞密院言:“軍人不敷。”省議:“若差民丁,方今東作之時,恐妨歲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
給傭鈔一兩、糙粳米一升,委正官提調,驗
支給,令都水監暨漕司官同督其事。”四月十一
入役,五月十
工畢。
泰定元年二月,樞府臣奏:“臨清萬戶府言,至治元年霖雨,決壞運糧河岸,宜差軍修築。臣等議,誠利益事,令本府差軍三百執役。”從之。三年三月,都水監言:“河西務菜市灣水勢衝齧,與倉相近,將來為患,宜於劉二總管營相對河東岸,截河築堤,改水道與舊河合,可杜後患。”四年正月,省臣奏準,樞府差軍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支糙米五升、中統鈔一兩,本監工部委官與前衛董指揮同監役,是年三月十八
興工,六月十一
工畢。
致和元年六月六,臨清御河萬戶府言:“泰定四年八月二
,河溢,壞營北門堤約五十步,漂舊樁木百餘,崩圮猶未已。”工部議:“河岸崩摧,理宜修治,既都水監會計工物,各處支給,其役夫三千人,若擬差民,方
恐妨農務,宜移文樞密院撥軍。”省準修舊堤岸,展闊新河口東岸,計工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用軍三千、木匠十人。
天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開劉二總管營相對河,比舊河運糧迂遠,乞委官相視,復開舊河便。”四月九,奏準,差軍七千,委兵部員外郎鄧衡、都水監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工修浚。後以冬寒,候凍解興役。三年,工部移文大都,於近甸募民夫三千,
支糙粳米三升、中統鈔一兩,兵部改委辛侍郎暨元委官修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