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地理一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滅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憲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戶二十餘萬。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餘萬。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圓。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於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之民不與焉。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徵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地大民眾,後世狃於治安,而不知詰戎兵、慎封守,積習委靡,一旦有變,而天下遂至於不可為。嗚呼!盛極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裡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省者,具載於篇,而其沿革則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於省一字。府與州直隸省者,亦低於省一字。其有宣司、廉訪司,亦止低於省一字。各路錄事司與路所親領之縣與府、州之隸路者,低於路一字。府與州所領之縣,低於府與州一字。府領州、州又領縣者,又低於縣一字。路所親領之縣若府若州,曰領縣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與州所領之縣,則曰若干縣,所以別之也。)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裡,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總計一百九十八處。)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京城右擁太行,左挹滄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西曰健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海子在皇城之北、萬壽山之陰,舊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
入都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漁採無
,擬周之靈沼雲。)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戶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數。)領院二、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設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設左右二院,分領坊市民事。)縣六大興,(赤。)宛平,(赤。與大興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入皇城,故名金水。)良鄉,(下。)永清,(下。)寶坻(下。至元十六年,於縣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倉及醴源倉輸納。)昌平。(下。)州十涿州,(下。)唐范陽縣,復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為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領二縣:范陽,(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縣,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霸州,(下。)唐隸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軍。元仍為霸州。領四縣:益津,(下。倚郭。中統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通州,(下。)唐為潞縣。金改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領二縣:潞縣,(倚郭。)三河。(下。)薊州,(下。)唐置,後改漁陽郡,仍改薊州。宋為廣川郡。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漁陽,(下。倚郭。)豐閏,(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二十一年,立豐閏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戶。)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漷州,(下。)遼、金為漷陰縣。元初為大興府屬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邑來屬。領二縣:香河,(下。)武清。
順州,(下。)唐初改燕州,復為歸德郡,復為順州,復為歸順州。遼為歸化軍。宋為順興軍。金仍為順州,置溫陽縣。元廢縣存州。
檀州,(下。)唐改密雲郡,又復為檀州。遼為武威軍。宋為鎮遠軍。金仍為檀州。元因之。
東安州,(下。)唐以前為安次縣。遼、金因之,元初隸大興府。太宗七年,隸霸州。中統四年,升為東安州,隸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舊為固安縣,隸幽州。宋隸涿水郡。金隸涿州。元憲宗九年,隸霸州,又改隸大興府。中統四年,升固安州。
龍慶州,唐為媯川縣。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德府奉聖州。二十二年,仁宗生於此。延祐三年,割縉山、懷來來隸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懷來。(下。)上都路,唐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為札剌兒部、兀魯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明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於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歲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戶四萬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一。領院一、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
警巡院。
縣一開平。(上。)府一順寧府,唐為武州。遼為德州。金為宣德州。元初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四年,改宣德府,隸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
三縣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錄事司並龍門縣併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龍門去屬雲州。)宣平,(下。)順聖。(下。本隸弘州,今來屬。)二州保安州,(下。)唐新州。遼改奉聖州。金為德興府。元初因之。舊領永興、縉山、懷來、礬山四縣。至元二年,省礬山入永興。三年,省縉山入懷來,仍改為奉聖州,隸宣德府。五年,復置縉山。延祐三年,以縉山、懷來仍隸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領一縣:永興。(下。倚郭。)蔚州,(下。)唐改為安邊郡,又改為興唐縣,又仍為蔚州。遼為忠順軍。金仍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為靈仙縣,隸弘州。其年,復改為蔚州,隸宣德府。領五縣:靈仙,(下。)靈丘,(下。)飛狐,(下。)定安,(下。)廣靈。(下。)州四興州,(下。)唐為奚地。金初為興化軍,隸北京,後為興州。元中統三年,屬上都路。領二縣:興安,(下。至元二年置。)宜興。(中。至元二年置。)松州,(下。)本松林南境,遼置松山州。金為松山縣,隸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廢,至元二年復置。
雲州,(下。)古望雲川地,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治望雲縣。至元二年,州存縣廢。二十八年,復升宣德之龍門鎮為望雲縣,隸雲州。領一縣:望雲。
興和路,(上。)唐屬新州。金置柔遠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內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宮。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領縣四、州一。
縣四高原,(下。倚郭。中統二年隸宣德府,三年來屬。)懷安,(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天成,(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咸寧。(下。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州一寶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隸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寶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遼為盧龍軍。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錄事司。
縣四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復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復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復置昌黎,以屬灤州,今昌黎屬本縣。)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復置,仍並海山入焉。詳見撫寧縣。)州一灤州,(下。)在盧龍南,金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元至元二年,省義豐入州。三年復置,先以石城省入樂亭,其年改入義豐。四年,馬城亦省。領二縣: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復置。)樂亭。(下。)元初嘗於縣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隸灤州。
德寧路,(下。)領縣一:德寧。(下。)淨州路,(下。)領縣一:天山。(下。)泰寧路,(下。)領縣一:泰寧。(下。)集寧路,(下。)領縣一:集寧。(下。)應昌路,(下。)領縣一:應昌。(下。)全寧路,(下。)領縣一:全寧。(下。)寧昌路,(下。)領縣一:寧昌。(下。)砂井總管府,領縣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縣皆闕。
保定路,(上。)本清苑縣,唐隸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順天軍。元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設錄事司。戶七萬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萬九百四十。領司一、縣八、州七。州領十一縣。
錄事司。
縣八清苑,(中。附郭。)滿城,(中。)唐縣,(下。金隸定州,後來屬。)慶都,(下。元初隸真定府,太宗十一年來屬。)行唐,(下。)曲陽,(中。古恆州地,唐為曲陽縣。宋屬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恆州,立元帥府,割平、靈壽、行唐、慶都、唐縣以隸之。逮移鎮歸德,還隸中山府,復為曲陽縣,後隸保定,北嶽恆山在焉。)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縣。元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縣來屬。)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州七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復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隸順天府。至元十年,隸大都路。二十三年,還隸保定。領三縣:易縣,(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復置。)淶水,(下。)定興。(下。金隸涿州,今來屬。)祁州,(中。)唐為義豐縣,屬定州。宋改為蒲陰縣。金於縣置祁州,屬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陰縣及以束鹿、深澤二縣來屬,隸保定。領三縣:蒲陰,(中。倚郭。)深澤,(下。至元二年,併入束鹿縣,三年又來屬。)束鹿。(中。)雄州,(下。)唐歸義縣。五代為瓦橋關,周世宗克三關,於關置雄州。宋為易陽郡。金為永定軍。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縣屬順天路。至元十年,改屬大都路。十二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二十三年,復以雄州隸之。領三縣:歸信,(下。)容城,(下。金隸安肅州,今來屬。)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縣,隸大都路。十一年,隸順天路。至元二年,隸雄州。十年,隸大都。二十三年復來屬。)安州,(下。)唐為唐興縣,隸鄚州。宋升順安軍。金改安州,治渥城縣。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廢為鎮,入高陽縣,後復改安州,隸保定。領二縣:葛城,(下。倚郭。)高陽。(下。)遂州,(下。)唐為遂城縣,屬易州。宋改廣信軍。金廢為遂城縣,隸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為鎮,後復置州而縣廢,隸保定。
安肅州,(下。)本易州宥戎鎮地,宋創立靜戎軍,又改安肅軍。金為安肅州。元隸保定。
完州,(下。)唐為北平縣,隸定州。宋升北平軍。金更為永平縣,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縣,後復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真定路,唐恆山郡,又改鎮州。宋為真定府。元初置總管府,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相、浚、衛、祁、威、完十一州。後割磁、威隸廣平,浚、滑隸大名,祁、完隸保定,又以邢入順德,洺入廣平,相入彰德,衛入衛輝;又以冀、深、晉、蠡四州來屬。戶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萬六百七十。領司一、縣九、府一、州五。府領三縣,州領十八縣。
錄事司。
縣九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為永安州,無極、寧晉、新樂、平棘四縣隸焉。七年,廢州為藁城縣,屬真定。)欒城,(下。)元氏,(中。)獲鹿,(中。太宗在潛邸改西寧州,既即位七年,復為獲鹿縣,隸真定。)平山。(下。)靈壽,(下。)平,(下。)涉縣。(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後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後復來屬。)府一中山府,唐定州。宋為中山郡。金為中山府。元初因之。舊領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安喜,(中。)新樂,(下。)無極。(中。)州五趙州,(中。)唐趙州。宋為慶源軍。金改沃州。元仍為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高邑、贊皇、寧晉、隆平、柏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隸真定。領七縣:平棘,(中。)寧晉,(下。)隆平,(下。)臨城,(中。)柏鄉,(下。)高邑,(下。)贊皇。(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邑。七年復置。)冀州,(上。)唐改魏州,後仍為冀州。宋升安武軍。元仍為冀州。領五縣:信都,(中。至元初與冀州錄事司俱省入冀州,後復置。三年,省錄事司入焉,為冀州治所。)南宮,(上。)棗強,(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深州,(下。)唐改饒陽郡,後仍為深州。元初隸河間,置帥府。太宗十年,隸真定路,領饒陽、安平、武強、束鹿、靜安五縣。後割安平、饒陽、武強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靜安,(中。)衡水。(下。)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太祖十年,改晉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復為晉州。領四縣:鼓城,(中。倚郭。)饒陽,(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於此行千戶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復改為縣,隸深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改立晉州,仍為安平縣隸焉。武強。(下。元初創立東武州,領武邑、靜安。太宗六年,廢州復為縣,改隸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在潛,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戶府。中統二年,置晉州,縣隸焉。)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寧軍。金仍為蠡州。元初隸真定,領司候司、博野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蠡州。十七年,直隸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