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政道教授身邊工作的日子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夏陽李政道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1957年,他和楊振寧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時候,年僅30,是世界上榮獲諾貝爾獎金第二位最年輕的科學家。李政道教授的成功,勵了多少有志於科學事業的青年。他們多麼希望知道李政道教授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呀!可是,李政道教授是一位十分謙遜的學者,他一向拒絕談他自己。難怪20多年來,沒有能見到關於他的詳細報道。
前年四五月間,李政道教授來北京講學,引近千人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聽課。
他那高深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謙虛純樸的作風,滿腔熱情的工作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除了課堂上聽他講課,又因工作關係得以更多地瞭解他的一些課外活動,在此介紹給青年朋友們,也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科學家也是普通人記得,一位記者再三要求李政道教授安排一次談話,他只好答應了。因為李政道教授的時間太緊,這次談話安排在課間休息的半個小時裡。我陪同記者在休息間等候他。下課鈴響過以後,李政道教授馬上來到休息間。見他頭上還淌著豆大的汗珠,我們為佔用他寶貴的休息時間而到不安。我們正不知說啥才好,李政道教授卻連汗也沒擦一下,先開了口。他笑著說,我不願意接待新聞記者,因為他們愛誇大。在美國很少有記者能找到我。不過,我是歡
你們的,我們要講實事求是。說著他
朗地笑了起來。我們也笑了。幾句笑談驅散了他的疲勞,也去掉了我們的不安。接著,他和藹認真地回答記者的問題。
記者請他談談自己是怎樣學習成功的,他又笑了起來。他說,宣傳上往往把科學家寫成科學怪人,好像科學家必定與眾不同,除了研究學問,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會。你們看,我哪裡怪?我想,我和普通人一樣。除了學習、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
聽著他輕鬆愉快的話語,誰能說他是怪人呢。相反,和他接觸的人,都會被他那聰穎捷的思維和頗有風度的談話所
引。李政道教授不僅深知微觀世界的奧妙,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那準確的記憶和
銳的聯想使他言談間趣情橫生。他告訴我們:“我很喜歡中國的繪畫、書法和瓷器,並且有一些收藏。”臨別時候,我們送給他幾位著名書法家寫的條幅。他邊看邊興致
地談起各種書法的特點,鑑賞水平很高。去年,他把自己珍藏的宋代白釉刻花瓷瓶贈送給上海博物館,這一罕見之物,對我們瞭解宋代民間瓷器工藝很有幫助。
決心和信心是成功的關鍵關於在科學的道路上怎樣才能取得成功,李政道教授深有體會地說:“在科學事業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除了付出極大的努力,要刻苦奮鬥之外,必須有堅強的決心和信心。物質條件是次要的。”接著,他談起了在國內和在美國學習時候的一些情況。
他說,我們在國內學習的時候,國家正處在動亂時期。那時候的西南聯大條件很差,十幾個人住一間草房子,每兩個星期還要煮一次臭蟲,不然睡覺也睡不成。
學校的實驗設備就更差了。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放鬆學習,相反,大家對學習抓得很緊。不少著名學者像黃昆、朱光亞、楊振寧和我都是從西南聯大出來的。後來到美國學習,也不因國內的條件差,就低人一頭。無非是一些儀器、設備國內沒見過。沒見過的,看見一次就知道了,用兩次就掌握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課間休息時候和在飯桌上,李政道教授經常和研究生一起談,多次強調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信心,並且要付之行動。他說,我們研究宇稱不守恆的問題,就是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過的問題,而且充滿信心地去解決它。
是啊,在向科學高峰攀登的崎嶇道路上,只有那不怕艱辛、決心最大、信心最強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在這次講學中,我們親眼目睹了李政道教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為祖國培養人才辛勤工作的可貴神。
這次講學,規模之大,學生之多,課時之集中,可說是國內外所少有。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休假時間,為祖國的四化培養人才做貢獻,李政道教授做出了驚人的計劃:每天講課3小時,7周內同時講完“粒子物理”和“統計力學”兩門課。為了讓近千名情況不同的聽課者都能有所收穫,他改變了原來的快速教學計劃,重新備課。要把高深的理論問題生動活潑地講解出來,把原來設計的快動作,變成慢動作,很不容易。他不辭辛苦,每天凌晨3點就起備課,一條條定理認真地推證,一張張投影膠片仔細地書寫。課堂上,他耐心地講解,還不時地問大家聽懂了沒有。哪怕是有幾個人沒聽懂,他就再講一遍。就這樣,他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星期天、節假
也不休息。嗓子講啞了,人變瘦了,他不鬆勁,不懈怠,堅持到底,圓滿結束。兩個月裡講完了通常要3年時間才講完的課程。記得他跟大家說過:做事情要集中
力,一心一意把它做好。李政道教授自己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李政道教授這樣滿腔熱情地工作,也表達了他對祖國四化建設的一片赤誠之心。
最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是最簡單的學習究竟有沒有竅門?李政道教授在他的教學中生動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在講學中一再強調,學習中一定要把基本的概念搞清、記牢。他一遍又一遍地說:“最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是最簡單的。就拿物理學來說,它的研究對象大至恆星、宇宙,小到微觀粒子。但是,這些對象總是由幾條基本的原理管住。那些基本的東西,恰恰是最簡單的,但卻最重要。”李政道教授還說,搞研究工作的人,首先要把最基本的東西學好,不要過早地深入到某一個過細的專業中去。
李政道教授雖是理論物理學家,但是他卻十分重視實驗。他多次強調物理學是實驗科學,要求搞理論研究的人尤其不能脫離實驗,要善於抓住實驗中所提出的問題,大膽設想,認真論證。
在學習的一些細節上,李政道教授也非常注意抓住重要的東西。一次,在和研究生共進午餐的時候,他提出幾個物理常數問在座的幾個人。聽到研究生準確的回答,他非常高興,強調說,搞物理的人,物理思想很重要,數量級的概念是物理的東西,它不光是一些數字。數量級的概念活不清楚,反映了一個人的物理概念是不是清楚,否則就只能說他一點物理都不懂。他風趣地說,如果一個人說北京的長安街是世界上最寬的街,寬只一釐米,那不就成了大笑話。同學們聽了印象很深。
要善於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李政道教授在一次同研究生的見面會上悅,讀書要下苦功夫,但是不能聽老師怎麼講就怎麼背。讀書要善於動腦子,要把書讀懂,變成自己的東西。一本書讀完了,把書合起來,自己邊想邊往下走,想到哪裡走不通了,打開書看看,懂了,再往下走。這樣讀書學習,就能融匯貫通,運用自如。他還說,學習的時候思想要活躍,要大膽地想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他說,人的大腦功能跟計算機可不同:計算機要對,就是全對,要錯,就全錯;人的大腦能進行多種思維,能進行推理、判斷。因此必須善於用腦。他饒有風趣地說,不要怕犯錯誤,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過了,你就會得到正確的結果。當然,他這裡所說的是對科學的探索。他還鼓勵研究生們要多看書,不光是看自己所學的專業書,要儘可能博覽群書,儘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青出於藍,後繼有人李政道教授一向關心我國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早在1974年來中國的時候,就向主席、周總理建議說,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藝、體育那樣,從小選拔培養。
前年講學期間,他聽說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已經成立了少年班,就專程前去看望,和少年班的同學們親切談。他給少年同學講了許多科學家的生動故事,勉勵同學們說,青少年時代是大腦細胞效率最高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發揮它的效率。遇到問題,不論是什麼名家講的,都要敢於問個為什麼,要敢於問前人沒有問過的問題。不要怕錯,錯了就改,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李政道教授又向同學們提出他的一貫主張,那就是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把基本的東西搞清楚,並且要注意實驗,然後才是計算。愛因斯坦26歲的時候寫了三篇論文,奠定了物理學3個方面的基礎,那裡邊並沒有計算,就是回答了前人沒有回答的3個問題。
李政道教授揮筆為少年班的同學題詞:“青出於藍,後繼有人。”這是李政道教授對中國青少年的鼓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