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三國魏明帝自徵蜀,幸長安,遣司馬懿督張合諸軍,雍、涼勁卒二十萬,潛軍密進,窺向劍閣。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會兵換,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陣,代兵適,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子鵠立而計,雖臨徵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徵者奮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殺張合,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譯文大凡對敵戰時,士卒們踏上萬死一生的戰場,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都是由於將帥平時真誠不欺的思想品格化而使他們這樣做的。將帥講求信義以誠待人,那麼,士卒便會報之以盡心用力而無猶豫之意。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誠如兵法所說:“為將帥者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郃所部及雍、涼二州等兵三十萬人,隱蔽進發,窺向蜀地劍閣。蜀國丞相諸葛亮當時駐屯在祁山,他把良武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將有十分之二的人換防離去,留在戰場的將士只有八萬人。正當魏軍開始佈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接過程,諸葛亮的參謀人員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制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本,那種‘得原失信’的作法,是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子則引領切盼而逐計算著丈夫歸來的時間。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面臨征戰的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儘快啟程返鄉。於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志昂揚,決心拚死一戰。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命也報答不完!”到了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爭先,衝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郃,打退了主帥司馬懿。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本所取得的成效。

解析本篇以《信戰》為題乃取“信義”之意,其要旨是闡述將帥以“信”治軍的重要。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士卒所以能夠捨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都是由於平時將帥帶兵以“信”的結果。這裡所引“信則不欺”乃是《六韜-論將篇》提出的將帥必備的五種條件之一(即“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軍事與戰爭實踐的歷史證明,“信則不欺”不僅是好的將帥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也是將帥治軍所應把握的重要原則。將帥只有“信則不欺”即切實做到:行賞罰,講求信用;嚴紀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廣大士卒的擁護,才能使部隊上下一心,團結對敵,無往不勝。

本篇所引諸葛亮統兵打仗以信為本的事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衝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大將張郃等部三十餘萬兵,秘密向蜀國劍閣進發,此時蜀相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並且正值部隊換防變動之時,將十分之二的蜀兵換下等待返鄉,而留下者僅有八萬人。從雙方兵力對比看,魏軍三倍於蜀軍。有鑑於此,諸葛亮身邊參謀人員皆勸亮把換防待歸的部隊暫留一月,以壯大蜀軍力量。但諸葛亮卻以“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為由,未予採納,且催令其儘快返鄉。蜀軍將士為諸葛亮以信義為本的可貴神所動,於是,去者願留一戰,而留者願效死命。臨戰之,無不拔劍爭先,以一當十,一舉擊敗魏軍,殺死張郃,打退司馬懿。裴松之在注引之後,對此戰的真實提出質疑,看去雖然不無道理,但綜觀諸葛亮一生統軍作戰乃至治國理民的實踐,“以大信為本”卻是符合其實際和令人效法的。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