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凡與敵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知其利,而戰則勝。法曰:“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漢武帝時,匈奴比歲入寇,所殺掠甚眾。元朔五年,今衛青將三萬騎出
,匈奴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遂醉臥帳中。漢兵夜至,圍,右賢王遂大驚,獨與其愛妾一人、騎兵數百,潰圍夜逃北去。漢遣輕騎校尉郭成等追四百里,弗及,得虜裨王十餘人,男女萬五千餘口,畜馬數百萬。於是,青率兵而還。至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立號而歸。皆用校尉。
張騫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久,導軍,善知水草處,大軍得以無飢渴之患焉。
譯文大凡同敵人作戰,對於山川的平坦或險要,道路的曲折或直捷,一定要用當地人來引導,才能瞭解哪裡地形對我有利,這樣,打起仗來,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不使用鄉導的,就不能獲得地利之助。”西漢武帝時期,匈奴連年入侵邊境,所過殺人掠物甚為嚴重。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天,武帝命令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北出邊
,對匈奴實施反擊。時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到達不了他的軍營、於是醉酒而安臥于軍帳之中。漢軍乘夜抵達這裡,迅速包圍了匈奴軍營,右賢王大驚失
,獨自和愛妾一人,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突出重圍連夜向北逃走。漢軍派輕騎校尉郭成等將隨後追擊四百里,沒有追上右賢王,但俘獲其偏將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其牲畜數百萬頭。於是,衛青率兵凱旋而歸,到達邊境時,漢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將軍印,就在軍營中授任衛青為大將,其餘諸將都以其所部統歸衛青指揮,並給以封號而回。漢軍此次反擊匈奴作戰的勝利,是因為用了曾經出使大夏時長期困留於匈奴的漢朝校尉張騫作嚮導,
悉哪些地方有水草,從而使漢軍免遭飢渴威脅的結果。
解析本篇以《導戰》為題,取義“導引”旨在闡述使用鄉導對於作戰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對於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只有以當地人作嚮導,才能瞭解和掌握;也只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時,打起仗來才能獲勝。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中進行。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對作戰雙方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因此,避開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這歷來是為兵家所極為重視的問題。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趨利避害,使用當地悉情況的人作嚮導,這在偵察手段和偵察技術落後的古代作戰中,是被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本篇引錄《孫子兵法》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的論述,恰好真實地證明了“鄉導”在古代作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將軍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騎兵反擊匈奴右賢王入侵的戰爭,漢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作戰的勝利,就一定意義上講,是有
悉匈奴地理情況的隨軍校尉張騫起了重要嚮導作用的結果。張騫是西漢著名外
家,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中途竟被匈奴扣留長達十一年。在此期間,他注意瞭解和掌握匈奴的自然地理情況和風物人情。回國之後,於元朔五年參加了衛青所指揮的反擊匈奴入侵的作戰,為大將衛青實施正確作戰指導,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匈奴地形條件情況,使漢軍雖深入荒漠之中,卻能“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見《漢書-張騫傳》),從而確保了漢軍自衛反擊作戰的完全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