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凡與敵晝戰,須多設旌旗,以為疑兵,使敵莫能測其眾寡,則勝。法曰:“晝戰多旌旗。”秋,晉侯伐齊,齊侯登山以望晉師。晉人使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旆先,輿曳柴而從之。齊侯見之,畏其眾也,遂逃歸。

譯文大凡白天對敵作戰,必須多旗幟作為惑敵人的“疑兵”以使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能戰勝敵人。誠如兵法所說:“白晝作戰須多設旗幟(以惑敵人)。”秋時期,晉平公率軍進攻齊國,齊靈公登上巫山觀察晉軍情況。晉平公派遣司馬探察山林川澤的險要情況,儘管是部隊不到的地方,也必須樹起大旗而稀疏地佈設疑陣;又令戰車左邊乘坐真人而右邊設置假人,以大旗為先導,戰車拖著樹枝隨後飛馳。齊靈公遠遠望見晉軍方向旗幟眾多、路上塵土飛揚,誤認其兵多難擋,就嚇得逃回去了。

解析本篇以《晝戰》為題,旨在闡述晝間作戰如何惑敵人的問題。它認為,白天對敵作戰,可多設旗幟為“疑兵”以惑敵人,使敵無法準確判斷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可打敗敵人。置旗作“疑兵”乃古代作戰常用的“示形”方法之一。此法實質是以假像惑敵人的問題。

“晝戰多旗幟”一語,與下篇《夜戰》所引“夜戰多火鼓”一語,皆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本指以“旗幟”和“火鼓”作為統一和適應士卒視聽需要的一種指揮訊號(即孫子所稱:“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和“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而本篇這裡則借用作為惑敵人的一種偽裝手段,這顯然是有別於孫子原義的一種創新發展。秋時期,晉國聯合魯、宋、曹、衛等國進攻齊國的巫山之戰,就是採用此種以設置假像為內容的“示形”戰法而取得作戰勝利的。當時,晉平公為了欺騙和惑齊軍,主要採用兩種偽裝辦法:一是在山澤險要而部隊不到的地方設置大量旗幟作為“疑兵”;二是在戰車的右邊裝設假人,並於車後拖上樹枝,行動起來塵土飛揚,如同大軍奔馳。齊靈公登上巫山遠望,果然中計,誤認晉軍眾多,不可抵抗。於是,連夜逃跑。晉平公乘勢揮軍追擊,大敗齊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