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明水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另外由於黃河水道深淺不一,尤其是過了洪澤湖之後,河道深度常不足七尺,因而家兄由臣帶來的戰船之中,有四艘洋船(大戎克船)及二十艘烏尾船因為吃水太深,所以無法抵達徐州,只能夠暫駐紮在清江浦。”

崇禎隨口問道:“到徐州的鳥船共有多少艘?”

“總共有00艘鳥船。”鄭鴻逵說道,“4500名水師兵勇,此外滯留在清江浦的4艘洋船以及20艘烏尾船合計有2500餘名兵勇。”

崇禎點點頭,這差不多是鄭芝龍水師的一半戰船及兵勇了。

可見鄭芝龍雖然沒來,但是並沒有怠慢朝廷,還是下了血本。

鄭鴻逵還道崇禎介意鄭芝龍沒有親至,忙道:“聖上,家兄因為常年行舟海上,得了溼症,實在是沒有辦法前來君前效命,還請聖上恕罪。”

“欸,此事何罪之有。”崇禎道,“南安侯能夠奉詔,派遣愛卿率一路水師北上,已經是難能可貴,於我大明這便是大功一件,朕又怎麼會生氣。”

頓了頓,崇禎又不無自嘲的說道:“只可惜,朕現在已成身無長物,便是想要賞賜南安侯一匹錦緞也是難以辦到,只能等以後再行補上。”

“聖上。”鄭鴻逵忙道,“臣惶恐,家兄惶恐。”

說著話,鄭鴻逵下意識的要跪倒,皇帝恩寵太甚了。

“愛卿不必惶恐。”崇禎一把拉住鄭鴻逵,接著問道,“對了,朕專門叮囑的蕃薯、馬鈴薯及玉蜀黍,愛卿可曾捎來?”

“有的,捎來了。”鄭鴻逵連忙道。

“每樣各五萬斤,聖上是現在就想嚐嚐嗎?”

“要嘗。”崇禎笑著點點頭,又說道,“但不是現在,而是要等到十月豐收了之後,朕與愛卿等一起品嚐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

“十月豐收之後?”鄭鴻逵愕然問道,“聖上之意是要做糧種?”

崇禎聞言心頭也是咯頓一聲,急問道:“愛卿給朕捎來的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該不會是已經煮了吧?”

“那倒沒有。”鄭鴻逵連忙道,“臣只是沒想到聖上竟然要種植,早知如此,臣就應該多多蒐羅一些過來。”

“需要蒐羅?”崇禎訝然問道,“閩地不是有很多人種植這些嗎?”

鄭鴻逵忙道:“閩地別的州府或許種植的多,但是我們泉州種植的卻不多,因為馬鈴薯和玉蜀黍口味差,蕃薯的口好些但是吃多了容易脹氣,所以鄉鄰都不愛種植,我們泉州人還是喜歡吃大米,米飯的口更好。”

崇禎便懂了,這是種植習慣問題。

華夏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進入到了農耕文明。

種地的理念已經融入華夏的基因,變成了種族天賦。

華夏人對於土地情有獨鍾,對於耕種的作物同樣情有獨鍾。

從先民時期直到明末時期,華夏人的祖祖輩輩種植的一直都是五穀,無論是“稻黍稷麥菽”的五穀還是“麻黍稷麥菽”的說法,反正都是沒有馬鈴薯、蕃薯以及玉蜀黍的,所以對於種植這三樣舶來作物有著天然的抗拒。

不妨想象下,有個老農家有十畝田,種水稻能有二十石穩穩的收成,足夠一家十幾口吃一年飽飯,然後有一天,一個兒子回來告訴他說,種蕃薯能有三倍收成,你們覺得種地的老農會是一個什麼的反應?

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一個大巴掌扇過去。

你個混賬東西,別人說種蕃薯能有三倍收成你就信啊?萬一是騙人的,全家老小跟你喝西北風啊?放著安穩的子不過,盡整些虛頭八腦的玩意,滾!

所以如果沒有官府強制推廣,是不會有人去種植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的,哪怕是親眼看到別人已經豐收了也不會去種。

鬼知道這些東西吃了後會不會害人?

萬一女人吃了生不出小孩呢?那不絕後了?

我們華夏祖祖輩輩種了幾千年五穀,還比不上這些個?

所以,習慣這個東西是很難改變的,一個種族的習慣就更加難以改變。

這也是馬鈴薯、蕃薯以及玉米明明在明代中葉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直到清朝的康乾年間才開始大規模種植的原因。

用了兩三百年,才把種植習慣改過來。

至於有考據說,蕃薯、馬鈴薯以及玉米在傳入中國之初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擴廣開,主要是因為選種的問題,說什麼蕃薯、玉米及土豆需要經過不斷的選種,產量才能提上去,然後才有可能得到推廣,這就是扯澹。

印第安人種植蕃薯土豆玉米種了幾千年了,你說還沒完成選種?

還是說蕃薯土豆玉米在引入華夏之後就野化了,需要重新馴化?可能麼?

就跟華夏先民種五穀種了幾千年了,你說五穀還沒有完成選種?所以別的大陸或者國家引入五穀之後需要花幾百年來進行選種?鬧呢。

英國人把茶葉引入印度、斯里蘭卡,頭茬就豐收。

水葫蘆引入中國沒幾年就泛爛成災,再還有桉樹啥的不勝枚舉。

所以本不存在地域改變導致的野化問題,只要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農作物移栽到哪都能行,沒有地域變了就要重新選種這種事,去非洲種地的中國人也沒見要花幾十上百年時間來重新選種。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種植習慣的問題,習慣是最難改的。

但是對崇禎這個穿越者來說,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因為他知道蕃薯、土豆還有玉米是好東西,生長期短、產量高而且比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更耐旱,貧瘠的山地都能種植。

就是鄭鴻逵帶過來的種子不夠多。

五萬斤玉米種充其量也就種一萬畝。

五萬斤蕃薯最多也就種個一千多畝。

土豆就更加完蛋,估計只能種幾百畝。

想到這,崇禎就輕嘆了口氣,看來今年是指望不上了,只有等到明年大規模的推開種植之後才有可能徹底解決軍糧供給。

鄭鴻逵有些不安的道:“聖上,可是有什麼問題?”

“沒有,只是剛才說到了糧食,朕就想起了天下黎庶正嗷嗷待哺,朕身為君父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心裡著實的難受。”崇禎隨口胡謅了一句。

“聖上心繫天下蒼生,此誠百姓福份。”鄭鴻逵道。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