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這是陽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他在滿臣中再不復以往的一言九鼎,人心開始變動盪。

如此看來,在與明軍進行決戰前還得再立一次威方可。

否則人心一亂,那就本不用打了。

……

“烽火臺?”

徐應偉有些懵,崇禎也到很無語。

萬沒想到閻應元竟然祭出了這一手,不過可能非常大。

烽火臺乃是古代用來傳訊示警用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警訊傳遞到數百里甚至數千裡之外,使得中原王朝能提前徵召調集大軍。

關羽也曾經在長江北岸遍築烽火臺,用來提防東吳大軍。

可是最終卻被陸遜白衣渡江給破解,最終落個兵敗身死。

那麼建奴在北海的海岸線上修建烽火臺有用嗎?太特麼的有用了!

有了環繞海岸的烽火臺,建奴就能及時發現蹈海而來的明軍水師,就能提前做出兵力調度,並在明軍的進軍路線之上搶修銃臺。

這樣一來,奇襲直接就變成了強攻,陰謀也就成了陽謀。

回想起剛才自己還要求眾士子保密,崇禎覺有些可笑。

建奴真要是按閻應遠說的這個法子,在北海的海岸線修建烽火臺,那就真沒必要保守秘密,反正最後都會形成對峙,變成強攻。

好半晌後,徐應偉才道:“即便如此,我軍仍選在河河口登陸。”

聽到這話,江天一便立刻帶著幾個士子將代表明軍的兵棋擺到了河的河口位置。

“等一下。”閻應元卻道,“在明軍水師距離岸邊還有二十里遠時,守在烽火臺上的建奴哨卒就能看到明軍戰船的桅杆或者夜間的信號燈,點燃烽火。”

“就是說,北海沿岸的建奴至少會有一個時辰的反應時間。”

說此一頓,閻應元以手指著沙盤說道:“鑑於此我會在滄州、天津、梁城以及灤州分別駐紮兩萬騎兵外加四萬步兵,這樣就能確保接到警訊後,至少會有一支兩萬的騎兵搶在明軍上岸之前到達明軍的登陸點,兩個時辰之內還會有四萬步兵殺到。”

聽到這話,徐應偉的臉變得更難堪,崇禎的臉也不太好看,因為這就意味著明軍在上岸之前要在河口先打一場搶灘登陸戰。

這樣一來,徐應偉的戰術構想也就徹底的化為泡影。

因為徐應偉的戰術構想立足於在建奴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進到三河縣城,從三河縣城到北京只有區區百餘里,就是一寸一寸的往前挪,也能在三個月之內挪到北京,然後就是進攻北京之決戰。

但是現在,閻應元只用了百來座烽火臺就讓徐應偉的戰術構想化為泡影。

如果從上岸開始就要面對建奴的銃臺群,就要一寸一寸的挪,別說三個月,就是一年也未必能到北京,因為從北海到北京有三百里。

更糟的是,建奴還可以持續不斷在後方修銃臺。

看到徐應偉的戰術構想受挫,明軍陣營的士子紛紛開始諫言。

“皕亨兄,你在灤州、滄州、天津及梁城分別駐紮萬大軍,加起來就是24萬,建奴有那麼多兵力?可別拿練勇湊數。”

閻應元道:“24萬兵,建奴還是湊得出來的。”

又有士子諫言道:“北海的海岸線延綿數千裡,便是從鹽山段到昌黎段也足有一千五百餘里,適合登陸的何止一處?我們完全可以多選幾處,同時登陸!”

“沒錯,多個地點同時登陸,建奴的24萬步騎能守得住幾處?”

“建奴有騎兵,我們難道就沒有騎兵嗎?可令騎兵搶先上岸驅逐建奴騎兵,並且阻止建奴的包衣構築銃臺。”

然而閻應偉聽了卻連連搖頭。

“分多處登陸,結果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崇禎也點頭說:“是的,明軍可多點登陸,建奴亦可分頭拒敵,這是陽謀,明軍要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進到三河縣已然是不可能了。”

“既然是陽謀,那就強攻!”徐應偉沉聲道,“就算建奴提前知道我軍動向,就算是建奴提前調整兵力部署,就算是一寸一寸的往前推,我軍仍然有很大機會光復京師。”

說到這裡一頓,又接著說:“待水師接近河口附近海岸之後,先以艦炮火力將建奴騎兵退三里,趁建奴騎兵後撤間隙,兩個騎兵旅先上岸,擔負警戒。”

江天一便立刻帶著幾個士子開始挪動兵棋。

先是水師的戰船模型被挪動到河的河口附近。

接著明軍的兩個騎兵模型被擺到了河的河口兩側。

這個完全沒病,有水師艦炮火力的掩護,建奴的騎兵本沒有可能靠近,退避到三里甚至四里外是必然的,所以明軍的騎兵旅可以輕鬆上岸。

不過,對面屬於建奴陣營的士子也沒閒著,也在調兵。

很快,滄州、梁城以及灤城方向的馬步大軍都被搬過來。

閻應元說道:“最多兩天,駐紮在滄州等地的馬步大軍就可以趕到,屆時聚集在河沿線的建奴大軍將會超過20萬,隨軍包衣也將會構築起足夠數量的銃臺,在構築完了前線的銃臺之後,還將在後方持續的構築更多的銃臺。”

閻應元說話之間,士子便在河沿線擺下大量銃臺模型。

徐應偉卻是笑了:“既然是陽謀,既然是強攻,那就沒有必要非沿著河往前推進,此前之所以要沿著河進軍,只是想要假借水運之便,以期最快速度到達三河,可現在河被阻斷,水運便利已然喪失,所以就沒必要再沿著河向前推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00種音,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com換源app】

說完,徐應偉拿長木竿在沙盤上用力一劃。

老子不走河了,走陸路!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