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士子議政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本來這個程應該在去年的年底之前就走完,但是由於
賊犯京師,各省的賬本沒法送到戶部,就一直拖到現在。
到現在,內閣和戶部的官員都已經換了一撥。
高弘圖、姜曰廣他們幾個自然不想替前任的爛賬買單,而且趁著這機會,正好將南直乃至整個江南的爛賬清理掉。
就把罪責全推到前一屆內閣頭上。
反正京師都已經淪陷,戶部賬本也付之一炬,已然是死無對證。
史可法是知道高弘圖、姜曰廣他們的打算的,但是內心不免有一些牴觸,因為這麼做有悖於他的個人品德及守。
高弘圖看出了史可法心下的牴觸,便勸說道:“史閣老,僕等也知道這麼做不厚道,但是糾結於過往並沒有好處,而且僕等這麼做也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讓大家輕裝前行,大明朝必須卸下包袱,否則不會有希望。”
說得冠冕堂皇,其實就是利歸眾人則不算貪。
江南漂沒的錢糧都給大夥發了福利,並沒有落入他們幾個人的私人包,所以用不著因為銷燬賬冊而愧疚,高弘圖就是這邏輯。
史可法雖然並不認可,但是也沒有堅持己見。
當官嘛,不能太清高,還是和光同塵比較好。
當下史可法岔開話題:“關於恩科的主考人選,定了嗎?”
科舉原本是三年一屆,最近一次是崇禎十六年的癸未科,僅只過了一年,按說還要兩年才能開科舉,但是由於京師淪陷,幾千個京官先是歸降大順,接著投降建奴,致使大明朝廷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官員荒。
在南京內閣組閣之後,重新補充了上千京官。
但是這又導致了地方官員大量出缺,史可法他們幾個又不願意降低標準,讓舉人甚至秀才當官,所以加試一科恩科就勢在必行。
史可法問及恩科的事,分管禮部的姜曰廣道:“已經定了,就是錢牧齋,副主考是詹事府少詹事黃道周以及太僕寺少卿萬元吉。”
史可法點點頭,又問:“聖上回南宮了嗎?”
正問呢,一個小吏進來報告:“幾位閣老,聖上剛剛派人傳話,說今的內閣會議改在國子監博士廳中舉行。”
“改在國子監?”姜曰廣和解學龍都愣住。
高弘圖卻黑了臉說道:“內閣會議卻在國子監舉行,這成何體統?”
“僕看也沒什麼不好。”史可法卻起身說,“國子監乃是教書育人之場所,在學生的朗朗書聲中議定朝廷大政方針,倒也別有一等意境。”
高弘圖悶哼了一聲說:“如此,便去國子監。”
當下一行四人連同幾個事務官奔國子監而來。
……
國子監這邊剛剛已經吃過了中飯,也是簡陋。
吃過飯,在崇禎的有意引導之下,就財政問題繼續展開深入討論——如何破解大明國用不足的難題?
這下士子們的觀點就更加的繁雜,簡直就是五花八門。
“諸位,我有一言。”一個年輕的士子大步走上彝倫堂,照例先是自我介紹,“在下會稽生員鄭遵歉,參見聖上以及諸位同仁。”
歷史上的另一時空,此人也因抗清英勇就義。
按規制,鄭遵歉上臺之後需要向崇禎行大禮。
但是崇禎在入住國子監後頒下旨意,凡國子監之學生,凡奉詔討虜之士子,遇到聖駕只需作揖即可,無須跪拜。
所以鄭遵歉只是向崇禎做了個長揖。
“鄭兄,請闡述你的高論。”主持辯論的鄭森一肅手道。
這些天,在崇禎的刻意推動扶持下,鄭森隱隱然有成為南京國子監學生領袖的趨勢,所以擔任彝倫堂的辯論主持也是當仁不讓。
按崇禎的估計,奉詔的士子當在萬人左右。
這麼多的士子,靠他一個人是管不過來的。
所以扶持幾個學生領袖協助他管理士子就是必然的選擇,而鄭森無論是出身、能力又或者民族立場,都堪為人選之一。
鄭遵歉朝著鄭森再行一揖,轉身面向崇禎。
“在下以為,大明之所以國用不足,並不在於稅源不足,亦不在於開支浩大!”
“世人皆謂大明賦稅貴乏,常聽人言我大明賦稅最充盈時亦不過三千餘萬石,按當下之米價折銀不過區區三千餘萬兩。”
“然而南宋僅以江南半壁卻可歲入七千萬。”
“在下想要請問諸位同仁,事實果真如此?”
鄭遵歉拋出這個問題之後,彝倫堂有著片刻寂靜。
隨即堂下一個學生反問道:“鄭兄,難道並非如此嗎?”
“並非如此,此論大謬矣!”鄭遵歉擲地有聲的說道,“萬曆以前如何且不論,萬曆以後我大明之賦稅縱然不如南宋,但也不會差太多!”
聽到這,彝倫堂下一下子就炸了鍋。
史可法幾個官員正好走到彝倫堂外,也聽到了這話。
“此子真胡說八道,亂髮如此謬論!”高弘圖當即就要上前阻止。
“高閣老且慢。”史可法一擺手說道,“聽他把話說完也是不遲。”
史可法還有句話沒說出來,你沒見聖上就坐在堂下?聖上都不急,你高弘圖又著的哪門子急?總得讓人家把話說完。
堂下幾十個士子同時起身,想要反駁。
鄭森立刻起身制止:“諸位,且讓遵歉兄把話說完。”
那幾十個士子這才忿忿然的坐回席上,靜等著鄭遵歉的下文。
鄭遵歉灑然一笑說:“我知諸位不會相信,但是你們聽了我列舉的事實之後,就會明白在下所言不虛,我大明之賦稅並不比南宋略少。”
稍稍一頓,又說道:“我鄭家在會稽雖非名門,卻也頗有家資。”
“自從永樂年間起,我鄭家便以釀酒為業,作坊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每年也能釀個幾百石黃酒,盈利可達二百兩以上。”
ps:由於超過00個字便開始計費,因而只能每章補回幾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