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巧取流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盧俊義雖然身在山東,幾乎每月都有戰事,但他還緊張地關注著李俊海軍的進展,尤其當李俊兵進澎湖後,他更要求李俊五天一次飛鴿傳書。盧俊義知漢人開闢臺灣的歷史,從三國開始到明末,長達一千多年,一直沒有成功過,直到鄭成功橫空出世。在盧俊義手裡,可是提前了五百多年,不知道李俊這次能不能順利地拿下臺灣。

儘管在現代的地圖上看似乎臺灣離大陸很近,但是由於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船隻只能沿著海岸線航行,而臺灣海峽又以風高大著稱,因此,古代中國與臺灣、菲律賓的聯繫,要遠遠少於對印支半島、印尼群島的聯繫。考諸史料,中國與印支半島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與南洋群島、印度東海岸的聯繫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建立,而關於臺灣、菲律賓地區的介紹卻一直語焉不詳。事實上,甚至西漢時期中國人在福建都尚未取得統治,漢武帝征服閩越以後,把閩越居民遷徙到江淮,以至閩地空虛,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移民才真正開始開發福建,更不用提臺灣了。但古代臺灣也並不是與中國完全沒有聯繫。臺灣、琉球、本列島屬於同一島鏈,由於古代航海技術的落後,從福建、浙江橫渡東海到達臺灣的技術難度太大,古人不得不沿行,經朝鮮、本到達琉球,然後再到達臺灣。因此臺灣古代也被看做琉球的一部分(臺灣古才稱小琉球)。

在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州”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由於疾疫免費,水土不服“士眾疾疫死者十有**”不得不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這是中**隊第一次到達臺灣。同時,由於這次行動,使丹陽太守沈瑩有可能通過到過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帶回的夷洲人。詳細地瞭解夷洲的情況,寫出《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有關臺灣情況最早的記述。

隋煬帝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騎尉朱寬與海師何蠻一同入海,經過艱難的航行,終於到達求。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煬帝又令朱寬再去撫,但“求不從”僅取其布甲而返。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賁郎將陳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東陽(今浙江金華、永康等地)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州)起航,到高華嶼,又東行二到程鍾嶼,再航行一,便至求。當地土著居民“初見船艦,以為商旅”相繼前來貿易。這說明當時已常有大陸商人在那裡通商,所以當地居才習以為常。陳稜要求當地酋長歡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絕,於是隋軍“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儘管技術進步了,從福建直航臺灣成為可能,但臺灣島上土著居民兇悍,難以征服。三國時的東吳和隋朝都曾經試圖征服臺灣,但都遭到土著民的頑強抵抗,始終在臺灣立一直到明朝天啟年間,臺灣島上依然是土著人地部落為主(澎湖早在唐朝就有漢族移民了。與臺灣情況不同)。明朝末年漢人姚旅《書》記載:“其人散居無君長,惟甲長(酋長)之類為頭目。中國十人以下至其地,則彼殺之。五十人以上,則彼閉戶而避。”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漢人還是無法在控制檯灣,來得人少了,就被土著殺死,來得人多了,土著人打不過。但也不提供合作,閉戶而避,漢人無法得到補給。最後不得不撤出。明朝末年,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中國海盜都曾經在臺灣屯墾過。但最終都還是撤出了臺灣。

真正把臺灣帶入文明社會的是荷蘭人。公元1622年,荷蘭人乘澎湖島上中國駐軍換防之機佔領澎湖。1624年,明朝海軍包圍澎湖。荷蘭人與明朝政府議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澎湖,遷往臺灣區。當時名義上明朝對臺灣琉球乃至本都有宗主權,因此這個協議是合法的,儘管臺灣土著並不知情。於是荷蘭人進入臺灣並開始開發征服活動。當時的臺灣政治格局複雜,沿海有中國海盜以及西班牙的據點,內地則屬於土著部落。荷蘭人很快打敗在臺灣的中國海盜和西班牙人。對於臺灣土著,荷蘭人派出傳教士,傳教士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土著人皈依了基督教,並且成為荷蘭人忠實的臣民,荷蘭人為臺灣土著創建的用拉丁字母拼寫地文字,甚至一直沿用到滿清乾隆皇帝統治時期。

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在大陸的節節兵敗,南明將領鄭成功見中原大勢已去,就開始打臺灣的主意了。1661年,鄭成功藉口其父鄭芝龍當海盜時曾在臺灣屯田,因此聲稱臺灣是鄭家故土,於是戰爭爆發,鄭成功的軍隊很快掃蕩臺灣全島,包圍赤嵌樓。荷蘭人不得不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佔領臺灣以後,在臺灣設置府縣,自此臺灣成為中國的領土。荷蘭人的軍隊雖然被打敗,但臺灣土著並沒有向鄭成功屈服,明鄭軍隊遭到臺灣土著的頑強抵抗,損失巨大,鄭派往北方屯墾的三千軍隊被土著民全殲,派往二林村社的明軍也被土著殲滅。當土著民的抵抗最終都失敗了。大量的中國移民進入臺灣,並從本上改變了臺灣的人口構成。

盧俊義拘於山東戰事,無法身前去求一趟,但他十分清楚,每個未開發的大陸都有極端野蠻的土著,像北美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利人,求島上的土著野蠻一點毫不例外。

不管他們再野蠻,也有讓他們歸於教化地辦法,難道我盧俊義還趕不上那些荷蘭人。盧俊義緊急調派公孫勝和他的幾十個弟子前去求給那些土著傳教。

基督教的傳教士的傳教熱情不亞於他們所抨擊的魔鬼,他們妄圖以一個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盧俊義相信那些荷蘭人向那些土著推廣基督教時,也犧牲了不少傳教士才獲得那些土著的信賴。這一點上,其他宗教比不上,但是玄教完全不同。玄教有一個大神一清道長公孫勝,對於那些識字明事理的就給他們宣揚教義,玄教的教義融合了各大宗教所長,在引文人方面甚有辦法,對於那些愚昧的百姓甚至這些土著,公孫勝就施展出道術。

鮑孫勝在求島傳教地典型一幕:公孫勝如羽化仙人,彷彿從太陽上下來,從陽光處顯,頭上一圈光環,緩緩地在空中踱步,然後慢慢地降落下來,落在土著中間。然後蝸居的竹樓群裡最大的一棟轟然爆炸,火光沖天。繼而公孫勝地道袍輕輕一揮,又起了一陣大風,將土著部落的竹樓全都付之一炬。然後公孫勝從背後出一副畫卷,攤開扔給那土著部落地酋長,指著港口外停靠的義軍海船,說出一句土話:“投靠那夥人,奉他們為主人,他們會幫你們建造出畫裡面地房子,皈依玄教,神會保佑你們!”如果那些部落冥頑不靈,還試圖襲擊公孫勝,公孫勝就從身上取出幾個黑黝黝的東西,扔了出去,將來犯地土著當場炸死,並呵斥道:“神會懲罰你們這些壞人!”或者公孫勝袍袖一揮,一股大風將來犯的土著吹起來掛在樹枝上。如果有些部落有疫病,公孫勝就拿出葯物治好了土著的病,如此恩威博後,公孫勝又緩步升上天空,然後慢慢地消失不見。

如果那土人還猶豫著不去投奔義軍,公孫勝會再度像天神一般在天上出現,手中拿出奇怪的物事將那些土人都照在那裡面,那些土人看到自己的樣子清晰可見,都嚇了一跳,公孫勝便又用土話威脅道:“我已經攝了你們的靈魂,再不降順與他們,違背天意,必遭天譴。”那些土人惶恐不安地伏地求饒,公孫勝用手指著義軍的船隻:“跪伏過去求降,就饒過你們,否則就再用這鏡子照你們!”那些土人無好跪伏著向義軍求饒,隨後義軍就派出通譯跟他們做貿易,用陶瓷、絲綢等美製品來換取他們的土地。由於大部分的部落都是漁獵為生,不懂耕種,那些河附近的沖積平原對他們沒用,就欣然接受了換。

鮑孫勝的道術並不支持飛翔,他是被一個大風箏帶上了天空,風箏的骨架被他大大的道袍擋著,風箏的線是結實透明的天蠶絲;他的道冠上纏著一個透明玻璃環,被太陽一照就會發出一圈耀眼的光環;雙手一揮扔出去的是手榴彈(這時已經是公元一一一六年了,這種土製炸彈也就發明出來了);黑黝黝的東西自然也是手榴彈,那個奇怪的物事是水銀鏡子,至於突然颳起大風,確實是公孫勝的道術所致。

鮑孫勝只負責大部落,大部分的小部落就給公孫勝的弟子出馬,如果他們弟子擺不平了,公孫勝再出馬。李俊分兵五路,按照主公盧俊義繪製的地圖,配合玄教的傳教士,四處攻略。首先將北起彰化南至高雄的臺南平原拿下,臺南平原面積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為海岸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又拿下屏示平原,它面積為一千多平方公里,為沖積平原,是臺灣第二大平原。陸續又拿下宜蘭三角洲平原、臺東縱谷平原、新竹平原和恆平原,當然臺北續被拿下。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