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師出有名正義戰謀略得宜何懼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見得劉曄以及田豐等首腦皆是安然,劉曄更是手中握著一卷書冊細看,場面一片寧靜,自有將校出列,得到准許後問道:“將軍安知彼必敗,吾軍必勝?”聞聽此言,劉曄抬頭微笑,將手中書卷放於一邊,此時留在帳中的多是第一批從安陽書院中“畢業”之人,也就將此事講解一番:“理由有二,其一:從古至今,凡出戰者皆需名正言順,此亦所謂‘師出有名’由來,沒有堂正的理由,士卒則心中無底,他等為何而戰?百姓亦無支持,此謂安定軍心民意之必須。”

“其二:軍隊直接戰鬥力,可分兩份:一為裝備,亦即良與否,武備差距可大;二為戰鬥經驗,即新兵老兵說法。然此定義,便應了‘直接’一詞,可理解為裝備良者,戰鬥經驗豐富者可發揮戰鬥力上限為大。”

“上述理由說罷,可以見得戰鬥力實際上受第一點,‘士兵心中有無堅定信念’影響極大!他公孫瓚叛逆相攻,更有坑殺同為幽州兵士前例,劉幽州治政愛民,早就傳遍河北外,此又於民意大違,他哪有堂正理由作戰?更兼得曠久戰,銳氣盡失,軍隊戰力現今又能發揮幾成?與此相反,我軍討逆伐叛,名正言順,更有亡齒寒,為保自己命家園而戰,作戰信念堅定;況且吾軍裝備亦勝他不少,更有重甲騎兵之利,如此一來,以可發揮百分戰力之軍對疲憊無義之師,焉有不勝之理?”

“將軍英明!”一干少年將校們盡數心悅誠服,將此節暗記於心。

於公,劉曄是他等主將;於私,亦有師從之實。這等隨軍作戰,隨教隨用傳統同樣也一脈相承,成為劉曄麾下中下級將官補充極快,且不乏明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解釋作罷,劉曄便又拾起那捲書冊細看,眾人亦知劉曄一年前從襄陽回來後,便有了這個習慣:於領兵作戰閒暇,或是研究兵書戰策,或是搜尋醫書細讀。反而於戰時佈陣應變先前提點幾處關鍵,多數時候則是由戰前主將張飛等人自決,只有遇上他們不能解決的關鍵問題,這才回報由劉曄定奪。

如此放寬權力,自是讓其餘眾將看著心中火熱,皆存著早立功,亦能獨擋一面心思…

有一句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它的理解,顯然劉曄只重前者,所謂天時不與,那畢竟是極少時候,‘人謀周全亦可勝天’便是他的信條,這種想法當然也在實際中漸漸影響到他身邊之人。從客觀上來看,確屬於正理。

那麼,便如同劉曄預料那般,此次自己這邊應有十足把握可以正面擊敗公孫瓚,那事實會是如此麼?

——答案在這次是肯定的!

想重甲騎兵又豈是那麼容易便想出辦法應付?經過這將近一年按照劉曄意思,歐冶勝作了三次改進,使重騎兵制式鎧甲兩分鎧無論防禦力,還是利於騎兵行動揮舞都有了大大進步;馬鎧亦是如此,正面保護極為周全。重騎兵再經年餘訓練,戰術已趨近於完美,非袁紹兩月而成的半調子鐵甲騎所能比。

有如此強悍的破陣先鋒,再有神臂強弩列陣隨時調整方位發箭雨,更有重甲步兵在旁協助作戰,公孫瓚所謂大陣同豆腐般一觸即破,身著重甲的白馬義從餘部橫截衝突而來亦未建功,想重甲騎兵首先便是一往無前,由典韋親領的前鋒尖利非常,而後陣則愈發強大,作戰指令便只有一條“在衝擊力完全消失之前,向前再向前!”橫向之敵本不需要考慮,自有後面戰友將其踏碎。

何況還有槍戟兵這等對付輕騎有利的兵種在旁協助?

公孫瓚並非不會領兵的蠢才,只從接觸後強度看來,便知今有敗無勝,對於自己低估了正牌重甲騎兵之利,代郡士卒之勇,他心驚之餘並未想得太多,即刻便考慮著難擋其鋒,需得撤退回避。

面對有全軍敗退危機時,所謂面子便是最不值錢的東西,沒有什麼比保存自己實力更為重要…

但“如何撤退”這也是個技術活:軍隊的確強大,但它的戰鬥力是因為成建制、行止有令、統合如一而來,若是撤退時被突破打亂建制,那便任你百萬大軍,兵不識將,將不識帥,各自為戰下又有多少戰鬥力?一潰千里便是必然結果!

正逢得此時,有將校來報——鄒丹領殘兵前來請罪。

公孫瓚眼前一亮,瞬間便有了一個主意,面上不動聲道:“傳他過來!”

“末將有負主公之託,罪該萬死,然無面自裁,便請主公斬某頭以正軍令!”鄒丹血汙滿面,盔甲殘破,身上亦有好幾處傷口,可見其遭遇戰況之慘烈。

“鄒將軍說得哪裡話來,汝之忠心如何,吾心中自有分明,劉曄小兒多智之名早傳幽燕,今其暗回代郡領兵前來,攻我等無備,過不在你,吾亦有輕敵之意,實在愧甚!”公孫瓚扶起鄒丹後,卻是面上一片愧疚之,語氣亦是誠懇無比,頓時令鄒丹動的淚如雨下,大聲道:“末將能得寬恕,可見主公仁慈,然吾於心有愧,便請主公再發我一軍,吾必戴罪立功!”

“等的就是你這句話!”公孫瓚心裡一喜,鄒丹是他親信,頗有些威望,如此一來…

“今敵來勢洶洶,居庸已不可圖,而易京險峻,吾於彼經營頗久,正可撤往收攏部曲再作打算!今將圍居庸城之兩萬軍士付汝,汝可抵擋敵勢,隨後撤往北平,我軍大半將士家眷卻需得保護,倚北平城險,應可守住,汝可願意?”

“末將誓死完成將軍之令!且吾知子龍有萬夫莫擋之勇,特向主公討之,以使萬無一失,望主公恩准!”鄒丹眼中光一閃,眼睛餘光將趙雲那平靜不起一絲波瀾的面容看個明白,顯然想起了之前趙雲那番被自己嗤笑的“莫名覺”再有昔年馬踏連營救出公孫瓚之武勇,不管他存著別樣心思也好,還是真為正事考慮也罷,反正他頓時心中有了主意,急忙報出。

“這…好罷!子龍,汝且隨鄒太守作戰!另圍縣之軍先前已接吾令正往此地趕來,吾付令符於你,即刻去與之接作罷,便速來抵住敵人,不得有誤!”面對危局,公孫瓚顯然不能多作考慮,咬咬牙便將趙雲這“保鏢”先派出去,想著等此難關過去再調回身邊。

但公孫瓚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他還有這個機會嗎?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