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等待也是一種愛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禧和元年,新帝梁梓瀚登基,率領三十萬大軍及爾東、爾西等璇璣閣的隱衛侍從,親征齊楚陳周宋等國,他將朝中大政付左相秋品謙、右相雲曜全權處理。

兩位丞相通力合作,整頓吏治,肅貪除腐,屯田興學,整治河道,改革稅賦,獎勵農桑,開辦通商口岸。

短短數年,朝中上下氣象一新,連老天爺都賞臉幫忙,接連幾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士農工商各安其位,大梁國勢達到鼎盛。

禧和四年,各國俯首稱臣,大梁疆域比起承軒年間,擴大五倍不止。

朝中正是用人之際,璇璣閣早年培養出來的人才被派至各州,而年過四十的公孫寄與司徒淵也回到京城。

返京,公孫寄對司徒淵提起當年帶寧王長子匆匆逃離京城的情景,心中不勝欷吁,他們未進雲相府,先至寧王、寧王妃墓前跪拜。

皇上率軍回京,大封功臣,三年多的戰役,替梁國培養不少名將。

重坐朝堂,皇上除了大封武將,文官也有不少調動,最受矚目的是雲曜被封為勤王,命公孫寄為右相,司徒淵為戶部尚書。

有好事者到秋品謙跟前說三道四,同是丞相,同樣留在京中為皇上穩住朝堂,怎麼雲曜封了王,他卻遲遲沒有動靜?

話聽得多,連秋品謙的一雙兒子也為父親不平。

為此,秋品謙關起門來,狠狠訓了兩個兒子一頓,他們這才明白,父親這個丞相是雲曜拱出來的,沒有云曜,以父親之能,當個太傅也就到盡頭了。

若不是當年他寧王妃的救命之恩,選對邊,再依著雲曜這些年的籌謀,他一步步在朝堂站穩腳步,說不定早就被柳信給鬥倒了。

新帝登基授與他相爺之位,那是人家懂得,他怎能挾恩求報,何況這些年皇上不在京中,講得好聽是兩位相爺通力合作,說穿了,他就是個跑腿的,朝中大事都是雲曜一把抓,用的也都是他親自提攜上來的人手,他有什麼功?爭什麼王?

至於公孫寄、司徒淵的名號,老早在京城響亮。

招兵買馬,興農治水、改革朝政…哪樣不用到銀子?戶部尚書再厲害,百姓就這麼多,每年收上的稅也這麼多,怎能供得起朝廷這般揮霍,那些錢可都是從人家手裡揠下來的,有錢好辦事,朝堂氣象能一天一個樣兒,公孫寄和司徒淵功不可沒,再說了,能把數千家鋪子開滿大梁每寸土地的人,那等本事、才能還需要質疑嗎?拿你一個丞相、尚書噹噹,當然不過分。

皇上登基四年多以來,大梁國上上下下徹頭徹尾換了個樣子,如今四海昇平、國富民安,各行各業都有了盼頭,於是人人勤勉,想替自己掙個好子。

套句染染的話,這叫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

漸漸的,有言傳了出來。

當年蘇為曾經預言,天龍星降世,國運昌隆,四海昇平,後登基定能為大梁建立不朽功業,那時所有人都以為梁鈞沛是天龍星降世,可當夜出生的還有寧王嫡次子。

外傳此子出世即夭,可但凡知道內情的,都曉得他沒有死。

先帝原本有意將王位傳與寧王,可是柳信一手遮天、捏造寧王罪證,先帝敵不過輿論壓力,不得不命柳信將寧王帶回,不料柳信卻在半途下黑手,謀害了寧王。

先帝想為寧王留下血脈,便將寧王嫡次子悄悄帶進宮,由麗貴妃,把皇孫當成皇子扶養。

因此,梁梓瀚才是真正的天龍星降世。

天龍星主橫掃諸國、稱霸天下,瞧!這不就應驗了嗎?

謠言越傳越廣、越傳越盛,江湖甚至傳言,璇璣閣本是寧王妃雲氏的產業,雲曜為何能接手掌管,理由無他,因為雲曜就是寧王妃的子侄,他與當今皇上是表兄弟。

為了幫長輩報仇,兩兄弟自小立志鏟除惡、開創大梁盛世,以告寧王和寧王妃的在天之靈。

沒有人證實這些謠言的真偽,但能傳得這麼真,最大的原因是許多細節都能兜得起來。

大梁傳奇,均繫於梁梓瀚與雲曜身上,百姓當然津津樂道。

如果染染在,肯定會推波助瀾,說不定還要寫成話本子,傳遍大梁每個角落,她會說,身為寧王子嗣何等驕傲,為何要躲要藏?

染染…是啊,如果染染在的話,多好…御書房內,皇上與雲曜並肩坐在紫檀木桌前,端著官窯剛呈上的青瓷杯,杯中茶水熱氣氳氤,是上好的碧螺,可是兩人都飲不知味。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