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脈論第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論一首)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谷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廣大頸張,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洩氣出其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洩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神乃居,故神者水谷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再至後(《甲乙》作圊),後二升半,一中五升,七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谷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而死者,水谷氣津皆盡,故七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若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若腸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之腎,少腹脊痛,脛酸。三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上之心脾,心痛閉不通,身痛體重(《靈樞》雲∶上之心),三不已死。冬夜半後,夏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

飲食不下膈不通,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洩。脾應堅大者胃濃。麼者胃薄。小而麼者胃不堅。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不堅者胃緩。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雲∶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飢常痛。發於風水,其在胃,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見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洩。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下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前下人,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也。

是動則病悽悽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kt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獨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汗出鼽衄,口緊,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反小於寸口也。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