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實第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論一首方二十三首脈四首灸法一首)脾實熱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者,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瀉熱湯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硝(各三兩)杏仁(四兩)元參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干煎方主治同前。

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一作一升)赤(一升)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半夏母姜(各八兩)枳實梔子茯苓芒硝(各三兩)細辛(五兩)白朮杏仁(各四兩)生地黃淡竹葉(切,各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若赤黑髮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敷之。

四肢寒熱痛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脾胃俱實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洩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痺少,名三黃瀉熱湯方大黃麻黃黃芩(各四兩)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澤瀉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甘草(各三兩)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硝橘皮(各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乾裂方∶石膏(一斤,碎)生地黃汁赤(各一升)竹葉(切、五升)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滿脅偏脹方∶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三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生薑(切)桑白皮(各一升)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洩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膽,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五加皮丹參橘皮(各一斤)地骨皮乾薑白朮(各八兩)乾地黃芎附子(各五兩)豬椒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兩)甘草(三兩)大棗(五十枚)上十四味咀,以酒四鬥漬五七,服七八合加至一升,再服。

檳榔散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檳榔(八枚,皮子並用)人參茯苓陳曲麥濃樸白朮吳茱萸(各二兩)上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再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溫脾丸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黃柏大麥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曲大黃黃連(各一兩)上十一味為末,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三。

麻豆散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方。

大豆黃卷(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虛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洩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治腹脹善噫食則嘔,洩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聞人聲,忘誤,喉痺,補之方∶黃連(一兩)禹餘糧(二兩)白朮乾薑(各三兩)大麻子(五兩)桑白皮(八兩)大棗(二十枚)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虛苦飢寒痛方∶人參當歸桂心茯苓桔梗芎(各五兩)濃樸甘草橘皮吳茱萸(各二兩)白朮(五兩)麥(一升)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朮散治脾胃俱虛冷方。

白朮濃樸人參吳茱萸茯苓麥曲芎(各三兩)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服,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丸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宜,服建中湯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丹參(三兩)苦參元參葶藶(各二兩)芎桂心(各一兩)上七味為末,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三,以知為度。

又方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宿丸,熱藥後當進此丸調胃方,(宿丸見後十六卷胃腑痼冷積熱門)。

大黃(二兩)小草甘草芍藥芎葶藶(各一兩)杏仁(五十枚)上七味為末,丸如梧子,飲服五丸,三。一歲小兒二丸,漸加之。(《翼方》無杏仁,有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為十三味)。

論曰∶凡病宿食在上脘,當吐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復止。寸脈緊即頭痛風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脈緊者,如轉索左右無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宿食。

大麴丸主消谷斷下溫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亂方。

大麥曲(各一升)附子乾薑當歸人參(各三兩)赤石脂(一兩)桔梗女萎(各二兩)吳茱萸皂莢(各五兩)蜀椒(二兩半)烏梅(五十枚)上十三味為末,酢中半漬梅一宿,蒸三鬥米下,去核搗如泥,和藥,和搗二千杵,服十丸,三。下甚者,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消食斷下丸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大麥(各一升)吳茱萸(四兩)上三味為末,和,服十五丸如梧子,三服。

乾薑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乾薑法曲蜀椒豉大麥(各一升)上五味合治,下篩,食後服三方寸匕,三,以能食為度。

消食丸治數年不能食方。

小麥曲(各一升)乾薑烏梅(各四兩)上四味為末和服十五丸,再加至四十丸。寒在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丸主消谷能食,除腸中水氣臚脹方。

法曲麥杏仁(各五兩)上三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一合,三。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