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眩第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論一首方九首灸法一首食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餘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餘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淹忽不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
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
。而奔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共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
,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餘業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續命湯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生薑防風麻黃(各四兩)防己(三兩)石膏(七兩)桂心(二兩)附子(三分)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作一兩,紫蘇子五合,橘皮半兩奔豚湯治氣奔急絕方。
吳茱萸(一升)石膏人參半夏芎(各三分)桂心芍藥生薑(各四分)生葛?
上十二味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己地黃湯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神昏亂方。
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二斤)上五味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五鬥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薯蕷湯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痰滿,頭目眩冒如
動搖方。
薯蕷麥門冬人參(各四兩)芍藥生地黃前胡(各八分)枳實遠志生薑(各三分)?合)上十六味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鬥煮米減一斗,納半夏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水代之。
防風湯服前湯後四體尚不涼,頭目眩轉,服此湯大勝,宜常服。但藥中小小消息隨冷暖耳,仍不除瘥者據此方。
防風石膏人參赤石脂生薑龍骨寒水石白石脂茯苓(各三分)桂心(二分)紫石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取清淨也,今用江水者無泥沙穢源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用以治頭必歸於下故也。
薯蕷丸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方。
薯蕷(二十八分)甘草(二十分)鹿角膠(《金匱》作阿膠)大豆黃卷桂心(各七分)藥白朮(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各五分)白蘞乾薑(各三分)大棗(一百枚取膏)上二十二味為末,棗膏和白,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
三。
薯蕷煎薯蕷(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澤瀉人參黃芩(各四分)當歸白蘞桂心防風姜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並用搗篩)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煎令餘半)獐鹿髓鹿角膠(各半斤)麻子仁(研)(各三升)大棗(八十枚)桑
白皮(五升,忌岡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牆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也。)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棗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黃汁鹿膠髓
煎減半,納諸末並煎令可丸如雞子黃大,飲服一枚,
三,稍加至三丸。
天雄散治頭目眩暈屋轉旋倒方。
天雄防風川芎人參獨活桂心葛(各三分)莽草(四分)白朮遠志薯蕷茯神山茱萸(各六分)上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花菊酒服方寸匕,
三,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花菊酒法人參丸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上黨人參鬼臼鐵牛黃雄黃大黃丹砂菖蒲防風(各一兩)蜥蜴赤足蜈蚣(各一枚)上十一味為末,
丸如梧子大,用前花菊酒服七丸,
三夜一,稍加之。合藥勿用青紙,忌見婦人、青衣人、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雞犬等。
灸法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前以面為正,並據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食十二屬相
物皆不得食,其為藥則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