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殿中侍御史轉為崇儀使,出任寧邊軍(今河北博野縣以東)長官。寧邊軍屬宋朝邊境沿線設置的地方機構,與州同級,不過防務職責往往重於民事。

此時官場的文武分工仍然相當嚴格,文臣可以轉換為武官身份,但通常並不能進入軍隊中指揮作戰。

柳開來到河北前線後,幹勁十足,力圖在防務活動中也展現出過人之處。由於不能直接統管軍隊,他便發揮自己善兵略的特長,向遼境展開分化瓦解工作。

其實,柳開也過於天真,自第二次北伐失敗後,朝廷已徹底放棄收復幽雲的計劃,採取了全面防守的戰略,自然不會真正支持主動進攻的任何方案。他雖抱憾壯志未酬,也只能服從調令。

全州地處荊湖南路西南端,與南部邊疆的廣南西路接壤,屬不發達的漢蠻雜居之地。當時,州城西面有粟姓部落數百人經常搶掠鬧事,前任一直未能解決。這對柳開來說算是小事一樁,既然無法在北疆戰場縱橫,那麼在此邊荒之地也不妨牛刀小試。他恩威並施,幾番下來,很快就招撫了這些鬧事的人,因此獲得朝廷30萬錢獎賞。

但在全州期間,柳開強悍糙的作風也暴出來。一名軍卒大概不服處罰,就向上面提起控訴,結果被他下令痛打了一頓,又被在臉面刺上字押往開封。正當柳開準備接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市)知州時,軍卒的冤情反映上來。當此之時,朝廷正大力整頓五代遺留下來無法無天的弊政,樹規立矩,止官員濫施刑罰。結果,他受到御史臺的查處,被連削兩級,貶為團練副使的閒差。

以後,柳開官復原職,先後到陝西、河北數地做知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大概也漸趨緩和,出格的事少有發生,只是在邠州(今陝西彬縣)任內,為了減輕當地農民繁重的負擔,他才做了一件向上司威脅攤牌的事,從而取消了這一苛政。

宋真宗登基後,他按例獲得升遷,由崇儀使轉為如京使,不過官階相同,都屬七品銜,改任代州(今山西代縣)知州。這一年,他已51歲。在回朝述職期間,柳開曾向新皇上了一道奏疏,希望天子勵圖治、宰執大臣恪守原則、邊關武備不可鬆懈、地方衙門務汰冗員、官場浮躁尤當戒除等等。遺憾的是,朝廷對他洋洋灑灑的獻言,並未加以重視。

四年後,也就是公元1001年,柳開死於調任滄州(今河北滄州市以東)途中,享年54歲。

第二百二十一章所幸,趙禎在句連陸辭都受了一驚的神來一筆後,就恢復了以往的規矩正經的風格。

接下來的幾頁裡,他洋洋灑灑地將朝中近些時所發生的一些或大或奇事闡述一遍,又興致地問起了陸辭與吐蕃軍對戰那一役的具體情節。

等把自己想知道的事都問了個遍後,他才以帶了幾分意猶未盡的筆鋒迴歸重點。

關於其他將士當如何進行封賞晉升之事,朝中爭論了這麼些時,總算也有了大概的頭緒。

而趙禎因受陸辭那麼些時的教導,自然清楚,明的小夫子之所以要把各人功績羅列得明明白白,為的就是不讓真正出生入死者吃了轉奏的虧。

因而在拍板定音時,他堪稱一絲不苟地將那奏疏上的所有人名都挨個問仔細了,才準人落的筆。

只是在陸辭和其義弟狄青當如何安置的問題上,趙禎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尊重小夫子的意願。

遂將一切關於此役獎賞的摺子先壓下,去信問陸辭,是願再在邊陲留上一段時,還是願立即回返京師,借這軍功,往上晉上兩級。

至於回京後的具體官階和職位,趙禎儘管還未想好,卻理所當然地認定要將小夫子安排到身邊來:最好是能時時刻刻召來問策,閒時還能傾吐心事的親近。

說實話,經這回結結實實的一嚇,他固然對小夫子從未展示過的能耐大為佩服,刮目相看,但也受夠了提心吊膽的滋味了。

還是將人放在眼皮底下,才能放心。

但不知為何,趙禎總覺得小夫子不會答應。

陸辭的容貌氣質,雖是毋庸置疑的溫和儒雅,做事卻與之截然相反,是個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

觀其之前遞過的奏疏裡,所列方策可謂環環相扣,少說也得個三五年才能能達成。

若換作旁人,趙禎自是能免了詢問這多餘的一步,萬般篤定對方絕對願意早些回京,而不是繼續待在烽火狼煙的邊陲受苦受累。

但在陸辭身上,趙禎卻想,恐怕小夫子不會樂意半途而廢,就此接受提早調任迴歸京中了。

“……不知小夫子意下如何?”陸辭讀到這句,不莞爾一笑。

這正是撓到他的癢處了——說白了,在這些天來,他不惜給滕宗諒安排得滿滿當當,迫其將他安排下去的各方各面都悉一邊,甚至連多餘的氣功夫都沒剩,不就是擔心自己被提前調任後,只剩好友一人難免獨木難支麼?

現有了能與滕宗諒一同在秦州待到三年資滿的選項,自是再好不過了。

陸辭縱知曉提供這一選項的小太子,心裡絕對是盼著他早些回京的,也還是不得不讓對方失望了。

倒也有出自為對方考慮的緣故:官家為將他謫至秦州,不惜大病一場,如今又臥病在

若太子有違官家意願,強行將他召回的話,即便有軍功撐著,旁人難以反對,卻不礙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