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小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父親今年76歲。曾經說過:如果自己會寫,就要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寫成一部小說。
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但直到五十多歲才真正開始務農。父親小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寒,連一天的學堂也沒有念過,所認識的一些字,都是後來在掃盲班裡學的。父親七歲給人放牛,十二歲給人當學徒,從青年時代開始,在小隊裡任隊長之類的,後來到大隊裡任副書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那個農村年代的小幹部,是講究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也沒有工資一說,都是講工分,父親一年的工分也就相當於一個勞力的。
父親的格十分剛直,嫉惡如仇,但心地卻是非常慈善。知青下放的那些年,我們村也分來了好幾個,其中有兩個特別老實,平時受到別人的欺負不說,每到吃飯時,總是沒有吃飽,時常餓肚子,父親就不時地叫他們上我家吃去。大哥那時和他們差不多大,混
了以後,家裡有什麼吃的,也會讓大哥送去一些。知青們返城後,還和我家聯繫過一段時間,只是後來才漸漸淡忘的。父親說他有一次坐火車,碰到了其中一個在火車站工作的知青,十二分熱情地邀請父親到家裡坐坐,父親說要趕時間,人家就硬拉著父親去了。臨走,知青和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火車走遠了,父親說還看到他們一家的身影。
到了中年,全縣組團到新疆支邊,定父親為團政委,帶家屬前往。臨行前,在城裡工作的二伯突然吐血不止,雙目已失明的抱著父親的腿,不讓父親走,最終父親沒能成行,一直有些遺憾。
一點就著的火暴脾氣,但並不信奉底下出孝子,父親就是這樣。在我的記憶裡,還沒有父親動手打過我們的事情。父親一生都是一個極其要強的人,自然希望子女也能夠要強。在我家,我算是沒有出息的一個了,但兩個哥哥可以說是比較爭氣的,由其是一表人才的大哥。儘管父親沒有說過,但我知道,父親定是深
欣
。
父親弟兄三人,大伯和我們住在同一個村,二伯住在城區。到我長大時,大伯和二伯相繼去世,一家留下一個堂兄,父親覺得他們兩個極不爭氣,為此很傷腦筋。
大伯是個老玩童似的人,在很多方面與父親說不到一起。我年幼時,總記得父親和大伯說不上兩句,父親一怒之下就會趕大伯走。在對待子女方面,大伯的態度也是令父親很難接受。大伯家先出生的都是兩個堂姐,堂兄是最小的一個。大伯常說:寧可養個敗子,不能養個呆子。大伯去世時,除了留下三間房屋,也沒有其它的財產能夠讓堂兄去敗的了。那時堂姐都已出嫁,堂兄也成了家,先後有了三個孩子。堂兄大的病也說不上,但自小沒有能夠養成腳踏實地,勤勞苦幹的品
,因而成家以後,添的孩子又多,
子過得就一直是緊巴巴的。手頭偶爾有了兩個閒錢,還要去打麻將,為此,家裡時不時地會發生一些戰爭,住在一個村裡的父親就免不了要過問,說也說了,罵也罵了,甚至氣得動過手,但管不了多久,堂兄又回到了原樣。為了這個不爭氣的堂兄,父親頭疼不已,甚至於還想過要和母親搬回老家去住,來個眼不見為淨。
就在父親頭疼之際,一向身體很好的堂嫂,突然生了一場病,沒多久就去世了。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堂兄連辦後事的錢都拿不出,還是大哥趕回去拿出了一筆錢來,才把後事辦家。即便這樣,堂兄也沒有任何長進,孩子連學費都不上,手裡一旦有了幾個錢,還是要去打麻將。父親這一回算是不抱任何希望了。
二伯是當年招工進的城,在格方面介於大伯和父親之間,因此和父親還能說上幾句。記得以前,每到過年,二伯就會回來,在我家裡住上一段時間。二伯退休後,堂兄接班進了廠,過了幾年太平的
子,直到工廠倒閉。那進二伯已經去世了,堂兄也結了婚,有了一個兒子。失業以後,沒有真才實學的堂兄一直沒能再找到工作,與堂嫂之間也發生了矛盾,父親曾前去調解,但無濟於事,堂兄最終還是離了婚,兒子跟著堂兄。父親為此,難過了好一陣子。
去年年底,我回去時,父親說堂兄也曾回來住過兩天。我問起堂兄的近況,父親說:不說還好,一說起來人就來氣。堂兄離婚後,把孩子留給年近八十的二媽,自己到外打工,沒有賺到錢也算了,竟與人發生了糾紛,被人打了一頓,臉上還留了幾處疤痕。父親說:想去大哥那裡一趟,讓大哥資助堂兄一筆錢做點小本生意。我知道這個堂兄也不是個吃苦耐勞的主,就勸父親不要去了,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父親還是想去。
我後來再回去時,父親說我走了沒多久,大哥也回去過,父親就順便說了堂兄的事。父親說大哥說了和我同樣的話,還叫父親以後不要再這些心了,
心也起不了作用。一番話說得父親無言以答。76歲的父親,畢竟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