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賣
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佔有的慾望。
6、既以為人已愈有: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張松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面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實,在
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麼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聽到這些話後,大概很少有人去鑽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並不存在絕對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