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風景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前,我的孃舅和舅媽一起打從老家來到瀋陽。孃舅還是多年以前去過清昭陵,這次來打算故地重遊一次。我便義不容辭的擔任了導遊。

清昭陵位於瀋陽城北,因此也稱“北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據說,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紅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的演變過程。

通往陵寢的大道上,有一株許多年前種下的松樹,孤零零的站在路的當間兒,這棵松樹的樹冠發育的像一把傘,令人嘖嘖稱奇。

陵寢建築遵循“前朝後寢”的章法,從南往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一路走來,孃舅對陵寢內的文物展覽相當地興趣,站在皇太極的生平介紹前,自言自語的讀起來。

穿過隆恩門進入了方城,方城內有一座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亭。方城往後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頭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據民間傳說,當年建這座陵寢時,風水先生勘查後認為這片平原地帶處於龍脈之上,地處渾河南岸,地勢較高,但是跟前沒有山,也沒有水。先人講究祖墳背山、朝陽、面水、近水、緩坡,也就是所謂“依山環水”為了江山永固,蔭福於子孫,清人只好在陵寢的北面用陵墓裡掘出的土方堆了一座月牙形的隆業山。在陵寢的南面開挖了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瀋陽一大批青年人義務的對北陵人工湖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淤整修,遂改名為青年湖。

湖水與沈城的新開河相連。初冬的湖水波瀾不驚,看著平靜的湖水,心情自然舒緩了許多。陵寢東南側的湖岸栽滿了垂柳,盛夏時節,細長柔軟的柳枝輕撫湖面,故稱為“柳堤”時令已經立冬過後了,多數樹木已經變得光禿禿的,只有柳堤上的柳樹葉子還在習習的北風中搖曳,遠遠望去,一片泛著鵝黃的綠

我忽然記起十幾歲時,過節去姥姥家裡,見到姥姥家的牆上掛了一幅年代久遠已經泛黃的家譜。我便問孃舅,家裡的愛新覺羅家譜還有嗎?還在續寫著家譜嗎?孃舅自豪的說:“當然有啊,子孫延續,就得不斷的寫咯。”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