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五十六章諸葛亮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眼看這二位說起來沒完,諸葛亮長嘆一聲:“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停!小亮你不能換首詩嗎?來來去去總是這一句…”
“…”諸葛亮怔怔地坐在那兒,沒有說話。《梁父》描述的是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諸葛亮自幼
懷大志,希望能夠像晏子一樣安邦定國。也希望自己警惕三士的下場,不要為功名利祿所
惑,而白白丟掉了
命。
“小亮,你說說,我們說的,誰對,誰不對?”嚴方沒有注意到諸葛亮的失神,契而不捨地追問不休。諸葛亮晃晃腦袋,這才清醒了幾分。年輕人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轉眼過後,他又覺得自己的傷有些莫名其妙了。
轉過身來,諸葛亮朗聲笑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有什麼可說的?”諸葛亮可不是說行事不擇手段。老子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慈,他對待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而趙夏、嚴訪和羅剛觀點不同,不過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而已。
趙夏微微搖頭:“小亮這話可不對了,凡事也還是有仁與不仁?”諸葛亮不由笑出了聲:“是啊,既然如此,你們還有什麼可爭辯的?”嚴方歡呼了一聲:“怎麼樣?小亮支持我吧?”諸葛亮倒未必是贊同張涵的行事,以他觀來,張涵的不軌之心歷歷在目。但張涵所作所為,的確令百姓得了好處,其行仁政是無可置疑的。當然,在諸葛亮看來,張涵若非運氣極好,那便是神仙點化了。尤其是鍊金術,極為關鍵。若沒有鍊金術,張涵想行仁政,也肯定不能如此削減賦稅、免除徭役。換句話說,百姓們的生活也就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這澳善。
趙夏無言以對,再不喜歡張涵的人,也不能否認,張涵是在行仁政。也許張涵在枝節上,不是很符合儒家的思想,但就整體而言,張涵行的必是仁政無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張涵是站在道義的至高點上。
羅剛見狀,岔開了話題:“小亮,你剛剛在想什麼?想的那麼入神?”
“也沒什麼…”諸葛亮嘀咕了句,他蜷起腿雙,膝蓋抵在前,雙手抱膝,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樣。
“什麼?”諸葛亮的聲音太低,羅剛沒有聽清楚。
事情也沒什麼不可以說的,諸葛亮搖搖頭,朗聲說道:“也沒什麼,我是在想畢業後的去向…”
“不會吧!”嚴方很誇張的比劃了一下“畢業還要好久呢?”
“也沒多久了,今年都是第三年了,以小亮的水平,明年就可以申請畢業,即使想多待,最多也就待到後年…”因為是公費的學舍,所以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年限,都會有所限制。當然,也可以跟隨張逸繼續學習下去,那就要轉入私學,繳納學費了。
“畢業後嘛…”聽趙夏這麼一說,嚴方也不知道說什麼好。畢業似乎還很遙遠,可細細想來,卻也是近在眼前,就是一二年間的事了。他的家境最不好,如若不是張涵普及教育,以嚴家的條件,他本就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也許張涵做的不算什麼大仁大義,但他能讀書,能吃飽飯,能在過年的時候穿身新衣服,全都是託了張車騎的福。是以,嚴方對張涵極為
,進而發展成了崇拜,從來沒有說過張涵一個字不好。在嚴方看來,張涵就不會有做錯的時候。
當然,由於嚴方的家境不好,他要繼續求學,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就很多了。摸摸鼻子,嚴方陷入了冥思苦想。
去不其學習,自然是極好的出路。但在不其學習的人數以萬計,能否畢業姑且不說,即便畢業了,也多半隻是一個小吏,前途未卜。父母親年紀大了,他是家中的長子,總要儘量減輕家中的負擔…
“小亮,你還考慮什麼?難道你不去不其讀書嗎?”羅剛很是詫異,在不其大學畢業是不容易,可也應該難不住諸葛亮。不其有天下最多的書籍,有許多名士大儒傳道授業解惑,也有無數的志同道合的士子在此求學。可以說,不其甚至超過了太學,成為天下學術的中心所在。去不其,是諸葛亮理所應當的選擇,羅剛也曾聽他說過此事。
“嗯,我原來是想去不其的。可是,聽說在臨新成立了一處學鄉,由張涵的老師岑晊擔任祭酒,也擁有無數的書籍…”諸葛亮自視極高,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自我勵。如若沒有張涵這個例子在前,諸葛亮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不其。但張涵太耀眼了,張涵的老師又建立了一座學鄉,親自授課,諸葛亮就動心了。
新學鄉與醫園不遠,也在臨城南,名為牛山學鄉。建立新學鄉,張涵的考量很多。鄭玄拒絕在不其增加科目,新學鄉的成立便勢在必行了。而且,鄭玄在張涵車騎將軍府以下的影響力太大,士子們十有八九都在不其學鄉學習過。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鄭氏將成為獨一無二的新一代經學世家。這對統治甚為不利。從下一代起,鄭成恩是不能繼承鄭玄,繼續擔任祭酒了。而新學鄉的建立,也有助於平衡,避免鄭玄學術上一家獨大的局面。張涵也是用心良苦,煞費苦心了。
從科目上看,不其學鄉側重於文史,而牛山學鄉則以理工為主。大致說來,牛山學鄉便是張氏族學剔出軍事科目後的一個翻版。事實上,也差不多,張涵將族學從縣搬到臨,就將其分佈在城南。此時成粒山學鄉,張涵就是徵用了其周邊土地,重新合併了除軍事院校以外的部分,並公開對外招生而已。為了提高牛山學鄉的地位,張涵特請岑晊擔任祭酒。適逢岑晊剛完成了兵棋推演第七版,靜極思動,便一口應允了…眼看著一個新王朝然然升起,能夠成就岑氏世家,與新王朝一起步入輝煌,也是岑晊的心願。
牛山學鄉有文史院々學院、理工學院、建工學院、經管學院、礦業學院和工學院七所分院,囊括了歷史、經學↓學、物理、化學、工程、管理、經濟、建築、財會、機械、冶煉、勘探、博物々業等數十個科目。
其中,文史院々學院、理工學院、礦業學院和工學院,合併了原本的植物園、部分小作坊〉驗室々事組、工學組和格物組…具備完整的課本,也擁有經驗豐富的老師。
建工學院則是新成立的。這些年來,張涵大興土木,修建了無數道路、橋樑、城池、水利和房舍,從而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築理論。這些老師都是行家裡手,編寫課本也是小菜一碟,但初次擔任老師,還是令他們有些忐忑。
經管學院則是最艱難的,迄今為止,還在籌備中,只有項奉一名院祭酒。管理課尚還好說,管理數目眾多的民屯,安置龐大數量的
民,張澗累積了完備的經驗。只要他能擠出—這個就夠難了,完全不成問題。經濟課則連課本i信心。張涵隨便寫了五頁紙,區區兩千餘字,定義了一些概念,還給他提出了很多課題。比如說,每年發行貨幣量以多少事宜,諸如此類簡直是無解的問題。其餘就全憑項奉自由發揮了,讓項奉是哭笑不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希望能夠從牛山學鄉瞭解到張涵行事、格和喜好,以及學識。除了牛山學鄉能夠學到什麼之外,諸葛亮也注意到,新學鄉在張涵心中的地位。諸葛亮缺乏自立的條件,他想成就一番事業,匡扶天下,澄清宇內,必須選擇一方諸侯投效。而張涵便是最佳的選擇。而想要一展長才,也必須要接近主公,得到得到主公的信賴…這是人之常情。張涵麾下雄兵百萬,謀臣如雨,猛將如雲。諸葛亮若不能引起張涵的注意,何
才能出頭。
在牛山學鄉成立的時候,張涵於百忙之中,親自出席,這的確是非常重視了。岑晊也是天下聞名的名士,能教出張涵這樣的弟子,學識自也非同小可。從這一點,諸葛亮也要給牛山學鄉加上一分。況且,牛山學鄉新成立,競爭不那麼烈,得到岑晊的青睞會更容易些兒。
當然了,諸葛亮年紀尚輕,也就能夠想到這麼多。張涵建粒山學鄉的平衡意味,他隱隱約約若有所覺。其他種種,則完全被他忽略了。閱歷經驗的差距,不是聰慧能夠彌補的。
這些想法過於功利了,諸葛亮不曾明言,在言語中多少也有一些。趙夏一聽即明,羅剛多少能夠體會些兒,而嚴方就只注意了“張涵的老師。”
“嗯,去向的問題嘛,我先數數…”諸葛亮捏了會兒手指,伸手取了張紙,奮筆疾書起來:“1)不其學鄉;2牛山學鄉(農學、工學、理工、礦業、建工和經濟);3牛山醫園;4信都刑律園;5臨士官學校;6海曲海校(船舶設計及製造、航海);7青島海員學校;8鎊種工科學校;…”
“‘各種工科學校’可以去掉了,要去上工科學校,不用來上中級學堂。再說。有了牛山學鄉,沒人會去…”沒有人有異議,諸葛亮在其上劃了一道。同理,他也劃去了專門培養水手的青島海員學校“牛山醫園至少需要學習七八年以上,應該沒有人興趣…”諸葛亮又劃掉了醫園和海曲海校“好了!現在,我們只剩下不其學鄉。山學鄉、信都刑律園和臨士官學校…”這四所學舍都是公立,其中農學院和士官學校待遇最佳,入學即有補貼,稍微節儉,便足夠
常花銷了。而其餘的,就需要在入學試中表現優良,方可獲得獎學金了。這個,不是很重要,四人中,只有嚴方家境平平,須加以考慮。
趙夏掃了一眼,他的去處家裡早就定下了,肯定要去不其學鄉,他就幫著嚴方分析:“去信都刑律園,前途是最有把握的,畢業後,百分之百進入決辭司,晉升速度也一定快…”眼下,決辭司最卻人手。張涵要求決辭司的工作人員,必須悉漢律,明瞭律法。就青冀等地,尚有相當大的缺口。考慮到張涵將來的地盤進一步擴大,決辭司人手的缺乏在近期內,不會緩解。據此可以判定,信都刑律園的畢業生勢必供不應求,且晉升極快。不過,學刑律在初期晉升快,最後的成就卻要受到限制。
刑律園成天與罪犯打道,嚴方不是很
興趣,趙夏就繼續分析:臨士官學校就算了,除非學習參軍課,或者運氣記號,否則不會有太大前程,而且,征戰天下,低級軍官危險
很大…”嚴方不太服氣,頗有些躍躍
試,趙夏正容瞪了他一眼:“小方,你不為自己考慮,也要想想家中的父母…”嚴方是個孝順孩子,說到父母,不由洩氣了。
“如果要從不其學鄉和牛山學鄉中選一個,我建議,選牛山學鄉!”
“完啦?”嚴方等了半尚,發現趙夏說完了。
“嗯!說多了,你也聽不懂,你就老老實實在牛山學鄉和信都刑律園裡挑一個好了…”
“啥?”看嚴方呲牙咧嘴的樣子,三人哈哈大笑起來,嚴方不由得也笑起來。稍後,嚴方從而者中選擇了牛山學鄉。吵嘴歸吵嘴,他相信,趙夏不會在此事上開玩笑的。
不約而同,羅剛也選擇了牛山學鄉,他選擇了經管學院。諸葛亮還沒有拿定主意,他準備在假期,去一躺牛山學鄉,旁聽一下課程,再作決定。…興平二年(195)金秋十月,諸葛亮、羅剛和嚴方重新聚在牛山腳下。
突然,嚴方眼睛:“你不是要去不其嗎?”
“嘿嘿,想到你們仨都來了牛山,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