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學鄉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西瓜看書】:WWW.XIGUAKS.COM
蚌好商人,知道細水常的道理,又有張涵的叮囑,榜隨行就市,通常會稍微低一點,並儘可能保持穩定。即便此次黃巾之亂,商鋪物價的漲幅,也要比其他地方要少一些兒。這樣一來,學鄉商鋪深受士子們的好評,附近地區的鄉民也都願意和他打
道。僅此一地經營的收益,便足以供給學鄉的所有支出,尚略有富餘。
“不行!不行!”聽完了管寧的講述,項奉連連搖頭“幼安兄,不是我推拖。鄭君這個主意是好主意。可是,他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印碎籍裡面,最賺錢的要算印刷典籍,比如說,朝正定過的六經…這個絕對不會虧本。
因為,六經的印她量多,多少年都不會改變,版是不會作廢的,到時候印就是了。所以,怎麼樣都不會賠本。今年不賺錢,可以來年接著印。到了不其來的士子,但有能力,沒有不買上一兩本的。哪怕印的多了,不其賣不掉,也可以賣到外地去。”避寧點點頭,項奉一說,他就明白了,《詩經》、《尚書》、《周易》、《秋》…這些典籍,讀書人都要學習,始終是經久不衰,歷時常新的,他自己都買了一套,別人想來也不例外。見管寧點頭,項奉說的愈加起勁。
“其次,是給大儒們出書…這個可能賺錢,也可能虧本。”學鄉有個規矩,大儒們只要留下來講學一年,就免費給他印一本書,待滿四年還可以另印一本。當然,要印的書,必須是學術書籍,並取得委員會的同意…七個人裡只要有三人同意即可。不少大儒就是衝著這一條,才願意留下來講學的。
“但是,”項奉狡地笑笑“一般說來,給大儒們出書,典籍坊是不會虧本的。出書的大儒本人,會得到三百冊印本;藏書莊會得到五十冊印本。此外,作坊還會多印一些。
印刷一本書籍是很昂貴的,成本非常高。刻版、紙張、墨和人工等等,印一本書成本通常都要在一到兩百萬錢之間。
大儒們出的書多是其一生所學,大儒自己也很有名氣,一本書賣上兩三百錢,賣出個三五千冊,還是差不多能做到的。過一兩年以後,還可以印一些繼續賣,很少有賠錢的時候,萬一賠本了,也不會太多。
可若是印這些講稿和講義的話,又能賣給誰呢?會有人願意花數百錢買典籍,買某家之學說,會有人買這些嗎?
鄭君的意思,是為了那些不能待在不其的士子準備的,其餘估計還能賣出去幾百本,也許有上千冊,然而,絕對不會很多。
百分之百會賠本!還會大賠特賠!”項奉樹起一手指,一字一頓的強調“每本至少要虧一百萬錢!”每本虧一百萬,一年就是一千兩百萬,管寧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不過,他隨即醒悟過來…與興學的開支比起來,這一千兩百萬還真是個小數字。估計了一下,管寧覺得,張涵肯定會同意出這筆錢的。
“一千兩百萬錢是嗎?
行!這錢沒問題,青州出了,只需要典籍坊每年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提供所需的書籍!”
“好,快!不過,每本書限量三千冊,三千冊以內,要多少都行,超出的部分每本一百錢!”項奉知道管寧此來,是得了張涵的指令,但親兄弟明算帳。項奉自然不會給管寧詳細講解,印刷典籍和印刷期刊的區別。
典籍印她量大,需要採用木質堅硬、紋理細密的木頭,如,棗木、梨木和木,這樣的雕版才能長期使用,保證印刷出的字跡不模糊。而印她量少的,隨便用便宜的木頭應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只印千八百本的話,也不會影響質量。其它的種種訣竅,不一而足。
“哪兒怎麼行,哪兒能用的了這些?總不能全讓我們負擔吧?”避寧雖然缺乏經驗,也不清楚印刷的訣竅,但砍價是基本常識。…“哦…是這樣啊,行!就這麼辦了!”聽到每年要負擔一千萬,張涵面不改,從容自若,管寧暗暗讚歎。殊不知,張涵驚詫莫名,只是他掩飾的很好,看出來。
錢不算什麼,一千萬錢換成了慄米,也就是兩三萬石,張涵安置慣了民,對這點錢,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鄭玄的這個主意真是太超前了,這老先生還真不一般,送給他份藏書,他就能鼓搗出所大學來,一轉眼,這老先生又要出月刊了…
“康成君臺鑒:…”避寧走了許久,張涵才反應過來,管他呢,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學術期刊而已,隨他去好了。不過,印刷的事,張涵倒有點想法。
提起筆來,張涵就給鄭玄寫了封書信,他的幫助,並提了些建議。隨後,張涵意猶未盡,又給項奉寫了封書信,把活字印刷技術描述了一遍…什麼鉛字呀,油墨呀什麼的。張涵見過鉛字,正方的柱形長條,一面是字,一面平整,側面還有兩個對稱的凹槽,也許是一個…總之,應是排版的需要。當然,他也就知道這麼些了。
“這不就是多刻些圖章嗎?”項奉馬上理解了活字印縮的髓。
鉛字?在項奉的印象中,鉛有些軟,恐怕光用鉛是不行的;油墨?什麼油?豆油,還是…算了,慢慢試驗著,先用木活字。不過,制訂活字的標準,大小長短的詳細尺寸,還是應該的,所有的活字都實在幾個規格之內,補充就容易多了。至於排版就更不是問題了,在學鄉里,認識字的,比不識字的,還要多。反正他平裡,也沒少僱傭士子們寫雕版用的字。到時候,多僱些也就使了。…“幼安,這樣可不行呀,朝廷自有制度,怎麼能讓你來負責呢?”曹
朗聲笑道,他是個很有魅力的人,與管寧認識不久,便已經頗為
悉了。曹
對辦學很支持,他自己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但是,對於開支不經過他手,由刺史府的勸學從事直接管理,曹的意見很大。刺史不過是個監察官,這不是他的權限,曹
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當然,曹倒不會以為張涵想要圖謀不軌。士子們來自天南海北,又不是張涵的人,也基本沒有崇拜張涵的,他們不可能教育學童們崇拜張涵。最終得利的,還是大漢國。說句不客氣的話,張涵勾結宦官便玷汙了自己的名譽,他安民興學,會提高他的聲譽,卻不能掩蓋這一汙點。如果張涵想造反的話,收買民心,招募士兵,絕對比教育小孩子,更有前途。
張涵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但他有著更深層次的考量。即便沒有這蚌,張涵也依然會推廣教育。在大漢國的教育裡,文武兼備本是常理,張涵又有意為箭、技擊和蹴鞠提供了少量器械。從這一點來說,以後至少青州軍的兵源素質會更高…這就值得了。
避寧有些頭痛,在諸郡國裡,濟南相曹最支持辦學,卻又最為固執。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正當他想說點什麼,一陣朗朗讀書聲引了管寧的注意力。
“怎麼樣?沒有剋扣你的錢吧?”曹停下了腳步,看著這間寬敞嶄新的茅草屋,臉上不覺
出幾分自豪。有了不其的講師和管寧帶來的書籍,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他在濟南國十個縣裡,建立起一百八十座學校,新入學的孩子超過了七千。雖然課桌是木頭樁子,學童大多使用沙盤…
避寧也不微笑起來,這些孩子多半不能一直讀下去,但畢竟有了讀書的機會,也許今天看到的學童裡,將來會出現幾位大師…
趁著管寧高興,曹抓緊有利時機,終於說服了管寧。在濟南國,各級學校的管理,有曹
統一負責,而管寧只負責監督錢糧的使用。
中平三年(186年),在管寧的努力下,青州新建立學校二千九百所,新入學孩童超過十萬。其中,一半的學校,是建立在民屯中的…那裡張澗說了算,執行起來更容易。這些學校從事的,都是最基礎的教育。用張涵的話講,數量上去了,再說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