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一場博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餘使節團在少冷嶺待了差不多三天,由於蒙詔得到林閒暇時總會派人帶著夫餘使節團的成員觀看黑旗軍練軍陣,有時候也會讓夫餘人觀看黑旗軍攻城利器,比如投石車、弩之類的大型裝備。

蒙詔其實不懂林斌為什麼要讓那些蠻荒野人見識良的兵器,在他的印象當中,先秦就對器械的保密十分在意,從不向任何人炫耀,正是因為嚴格保密,在攻打六國時才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在他想來,讓夫餘人看見了那些攻城器械就等於遼地諸國都知道了,遼地諸國在後的一段時間裡絕對會拚命的思考應該怎麼做才能減低攻城器械對城防的威脅,相應地做出城防措施,這樣一來不是自找麻煩嗎?

有時候武將的想法總是會固定的限制在一個範圍內,正是因為這樣,武將只是武將,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視野絕對會開闊很多。

夫餘人的製造技術太過落後,他們看到攻城器械之時只有一個受,那就是震撼!仿造?除非夫餘人能夠從黑旗軍這裡偷幾輛樣本,不然仿造無從談起,畢竟任何仿造都是建立在有相應人才的基礎上。看一眼就學會仿造?唔…似乎那隻出現在某個傳說的故事。

遼地擁有攻城器械製造技術的國家是衛氏朝鮮,畢竟衛氏朝鮮是原燕國的貴族,現時的攻城器械的版本大部份都是在秋戰亂多發的時期被鑽研出來。可以說,某些被漢國放棄地攻城器械至今還被衛氏朝鮮所保留,這也是屬於華夏文明地技術工業的一部份。

三天的時間裡這幫夫餘人可謂是大開眼界。真正地認識到什麼叫作百戰之師。這當然也給夫餘人造成一種震撼和畏懼,如果智力不是負數的話,他們應該明白這麼一支強大的勢力突然加進遼地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漢部太強大了。他們的到來將在遼地掀起一片腥風血雨。”谷鳧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他看到地是一支侵略十分強的軍隊,裡面的士兵談論的話題永遠是多殺幾個敵軍立功封爵,從士兵就能看出一支軍隊的質,有了這些時刻盼望戰爭到來的士兵,可以想象領導這麼一支軍隊的最高統帥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說實話。夫餘人對林斌地瞭解太少,不然谷鳧也不會在拍馬時冒出一句仰慕十幾年的話出來。不但是夫餘對林斌瞭解少,就算是把漢族當成死敵的烏桓人對林斌的瞭解也不多,所有地印象都是建立在林斌率領軍隊對草原的征戰,對於林斌本人則是一概不知。

“統帥這支軍隊地將軍是一個貪婪的人,我們或許應該從他身上下手?”所謂的下手是從蒙詔那裡探出口風,比如林斌的個、喜好、等等。谷相信華夏人的一句古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多知道一些總能找出那個人的弱點。從而想出相應的手段。

谷鳧的觀念絕對正確,他利用有限的時間繼續與蒙詔接觸,付出一點點代價後從蒙詔那裡陸陸續續探出了一些口風,比如林斌來遼地是繼續上次未完的事業。把烏桓這個民族抹掉。谷聽後渾身冰涼,他不是很懂‘抹掉’這個詞的意思。但還是猜出林斌來到遼地是想進行一場滅族戰爭!

滅族戰爭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歷史上爆發的戰爭不少,但是滅族戰爭卻是不多,每一次滅族戰爭被挑起的時候,大戰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殘酷,用屍山血海來形容是小意思,哪場戰爭不是大量死人?所謂的滅族戰爭是把一個種族的痕跡徹底抹掉,就好像這個種族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樣。

谷鳧在知道像黑旗軍這樣的軍隊足有三十萬,其中比黑旗軍更加銳的軍隊至少還有五萬時,他臉變得蒼白,戰戰慄慄問:“蒙將軍,貴族滅掉烏桓後…會繼續東進嗎?”蒙詔眉頭一擰,出不悅的表情,盯視谷鳧良久,最後用滿不在乎語氣說道:“遵從我王的意志。”說了等於沒說,這更加讓谷鳧到害怕,他不得不考慮烏桓被滅後夫餘會處在什麼樣的處境。谷覺得這一次出使沒有白來,他認識到新興崛起的這個勢力的本質,那就是永無止盡地進行征服,他在想,夫餘目前最大的敵人或許不再是烏桓,而是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漢族,應該馬上回去向王稟告,勸解婁與烏桓講和,聯合遼地的所有勢力對抗突然撲上來的猛獸。

蒙詔似乎猜到谷鳧在想什麼,他再一次用滿不在乎的語氣說:“我王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敵人,但也不會沒有理由的去攻擊可以成為朋友的國家。”谷鳧把蒙詔的話當作是威脅,而且是赤的威脅,他看著蒙詔等待下文。

“朝鮮國王衛蒙本就是我華夏一脈,與我王乃為同族。”谷鳧很明顯地愣了一下“什麼意思?”

“如今我王已派出使節團前往朝鮮,與衛蒙平分遼地,聰明如你不難猜想衛蒙是否會動心。”蒙詔說完徑直往前走,他心裡其實本沒明白林斌想做什麼打算。蒙詔最為不解的是為什麼要把意圖透給夫餘人知道,認為這樣本就是在創造機會讓夫餘去聯合遼地的傳統勢力,等於是在替自己尋找敵人,增加征服遼地的難度。

還是那一句話:武將只是武將,無法站在足夠的高度去思考全局。

夫餘使節團到達少冷嶺的第四天,當夜黑旗軍遊騎兵抓獲了三名試圖利用夜逃回夫餘的人,分別從三個人身上搜出一封信件。夫餘沒有自己的文字,信上地字體竟是已經被放棄地小篆。

蒙詔當然認得小篆字體。谷在信件中勸夫餘王解婁與烏桓停止戰。將‘漢族’對遼地的野心昭示各國,強烈建議聯合各國對抗‘漢族’與衛氏朝鮮。他看完後算是明白林斌做出這一系列動作的用意了,分明就是想要離間衛氏朝鮮與遼地各系。讓各國將矛頭指向與‘外來者’聯合的衛氏朝“這是遠近攻?”不但蒙詔疑惑,就是呂炎也對林斌的一連串舉動到茫然。這兩人為了表示中庸一直沒有太凸出的表現,他們表面上互相不對頭,但是被林斌先後併之後卻是慢慢抱成一團,私下時常有書信往來,一直在換意見。或許蒙詔和呂炎都不知道一個事實。他們往來的書信都會被人抄寫一份送上林斌的案頭。

呂炎覺得林斌執行地策略絕對不是簡單的遠近攻那麼簡單,整個計劃更像是在營造一種氣氛,分化遼地的傳統勢力,讓遼地的各個勢力互相猜忌。

—這一次呂炎寫給蒙詔的信中提到一個關鍵,他說林斌已經下達軍令,命令自己率領虎軍近東遼河一線,但是卻嚴令不得進攻,只需要做出即將進攻的姿態。將烏桓人擠壓在飲馬河區域內。呂炎有些不明白這麼做是出於什麼目的,所以來信向蒙詔請教。

蒙詔沒猜透,他也不打算去猜,而是選擇遵從命令進行過冬的準備。另一方面。蒙詔沒有讓谷察覺派出去地人被抓獲的事情,他款待谷一行人五天後接到林斌的軍令。選出一支騎兵護送夫餘使節團前往‘西林’。

與此同時,以中行說為正使、燕戈為副使地使節團經由四天的趕路到達衛氏朝鮮地邊境,由兩千神策軍保護的使節團遭遇了衛氏朝鮮的邊防軍,雙方一接觸,中行說道明來意。

邊防大將衛督不敢怠慢,馬上派人向衛氏朝鮮的國都出,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表示歡

衛蒙在公元前161年從衛滿那裡繼承王位,至今已經在位21年,他正處壯年,十分渴望有一份作為。這一次林斌進入遼地在衛蒙看來是危機但也是一個難得機會,在獲悉林斌進入遼地的時候,衛蒙就已經做出決定,如果林斌在進入遼地時派遣來的不是軍隊而是使節,衛蒙就將視林斌為可以暫時合夥的‘朋友’,共同玩一場危險的遊戲。

現在衛蒙獲知來的不是軍隊而是使節團,他知道遊戲已經開始,這場遊戲雖然危險但也不失為一個衛氏朝鮮併整個遼地的機會,差別就在於玩遊戲的人該去怎麼進行博弈。衛蒙有信心能玩好這場危險的遊戲,他有絕對的優勢,因為他悉遼地更加了解各個勢力的實力,能夠減少下錯棋的機率,而比對手犯更少的錯誤正是博弈獲勝的基礎。

衛氏朝鮮現現在很強大,全國總有三十五萬的披甲之士,但是因為有南面漢國的威脅,衛氏朝鮮一直沒能空出手對遼地的其它勢力動武,從衛滿執政開始,衛氏朝鮮一直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併遼地、整合遼地的力量反攻中原。

衛蒙一直都在關注漢國,所以比起遼地的其它勢力衛蒙對林斌的瞭解要多得多,他以前派人出去聯繫過林斌,可惜每一次都沒能得到回應。當衛蒙知道林斌轉向東進時,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如果做的好的話,衛氏朝鮮可以與林斌達成協議,利用林斌擋住南面的漢國的威脅。

想法總是很好,實施起來的過程卻不是那麼容易,當然,衛蒙也不會天真的認為事情會往自己說期盼的方向發展,他十分清楚林斌為什麼會來遼地,那是被漢國得,既然雙方都有共同的敵人,那麼就有共同的利益,一切只看遊戲的博弈過程中的接觸。

在衛蒙想來,衛氏朝鮮和‘漢族’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一直咄咄人的漢國,兩個勢力可以聯合起來對漢國用兵,而中間差的就是一個互相接觸的機會罷了。現在,接觸的機會來了,衛蒙正在悄悄地醞釀,從父輩到自己這一代的努力是否能夠完成,將裁決於智力的比拼。

林斌在動;衛氏朝鮮的衛蒙在動;夫餘的解婁在動;烏桓的壹善也在動…,林斌進入遼地的那一刻起,遼地的傳統勢力紛紛將目光投向饒樂水附近,口才好的人們在這種情況下獲得重用,各個勢力在串聯、尋找可以信任的朋友。

呂炎率軍抵達西遼河剛剛下令駐營,最為信任的那名親兵卻是從懷中掏出一個木盒,這讓呂炎有點錯愕,開口就問:“此乃何人所託?”這位名叫張浩的親兵已經跟隨呂炎七年,他理應出愧疚的表情說以下的話,然而他卻是平靜答:“此信乃王所託,王道‘呂統領到達西遼河下令駐營時給他’。”呂炎臉變得鐵青,他知道這名跟了自己七年的親兵已經不能信任,而自己的一舉一動似乎完全被監視,自己與蒙詔的那些小把戲似乎也沒有秘密可言。他伸手握刀,眼睛死死盯住張浩,卻是見張浩平靜如常,壓抑問:“蒙統領那邊…?”張浩答:“王無信件給蒙統領。”呂炎再問:“不怕本將惱怒之餘將你殺掉?”張浩卻是笑了“王說,以將軍之明智絕不會殺小人,不但不會殺,還會將小人留在身邊引為臂膀。”呂炎握刀的手鬆開了,他十分清楚林斌這是在對自己進行警告,而蒙詔那裡沒有動靜,那也就是在表示“別太過火”的意思。他心裡暗自嘆息,拆開盒子仔細讀了起來…

“與烏桓王壹善接觸?”呂炎發怵:“勸降?”

大家正在读